蒋太交
按下成果转化“加速键” 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广州国家实验室领军科学家、研究员蒋太交长期奋战在生物医药产业研究一线。作为来自科技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他的履职带着鲜明的“科技底色”。“履职和科研一样,都必须专注、认真,要努力把基层声音、行业痛点转化成政策建议。”他说。
今年,蒋太交把目光聚焦在高端医疗设备产业上,呼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组建技术联盟,优化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方向。他还认为,应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供给,强化各方面要素保障,大力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等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构建科研成果高效转化机制
从学术带头人到全国人大代表,蒋太交始终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去年,蒋太交参与提交建议,呼吁布局建设国家生物数据中心体系粤港澳大湾区节点,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近期我又留意到,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已经把依托广州国家实验室建立(国家)生物数据中心体系粤港澳大湾区节点,作为一个建设任务列出来,相信将为医疗数据共享、技术协同研发提供国家级平台支撑。”他说。
今年全国两会,蒋太交重点关注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议题。会议间隙,他在与其他代表交流时,常以其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基因检测一体机”为例,探讨以科技创新赋能基层卫生健康事业的新思路。
蒋太交介绍,这台新设备将基因检测的一系列复杂流程集成在一台机器中,普通人也可以完成操作,其核心卡盒可兼容市面上大多数核酸检测试剂,让基因检测不再依赖专业实验室,如今已在医疗机构试点中实现“样本进,结果出”的高效检测。
蒋太交认为,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他注意到,近年来,广东接连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广州国家实验室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支持科研人员将成果转化落地,也出台了激励政策。”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调研所得,蒋太交希望,政府相关部门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供给,强化各方面要素保障,推动构建更为科学有效的科研成果高效转化机制,尤其要深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良性协作,促进产学研深度对接,解决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卡口,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
“多轮驱动”发展高端医疗设备产业
从诊断到治疗,科学仪器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现代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不仅提高了医疗效率,也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身处行业前沿,蒋太交观察到,我国高端医疗科研仪器需求增长迅猛,但产业起步相对较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大多依靠进口,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高端检验分析仪器等国产份额仍不高。
“我国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做出了一些成果,但还不够多。”在蒋太交看来,我国高端医疗设备产业亟待破解“卡脖子”困局。
随着调研深入,一种“多轮驱动”的路径在蒋太交脑海中成形。“从国家和政府层面看,希望能制定专项规划,设立专项资金并完善绩效考核;同时,应出台税收、土地、人才等政策,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机制。”他建议,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等方式,结合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设立投资基金,建立产业投资联盟,鼓励具备竞争力的国内高端医疗科研仪器企业上市融资。
从产业和技术的角度,蒋太交呼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下游组建技术联盟,优化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方向。他还认为,应进一步拓宽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新路径,适时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同时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营造产学研深度协同良好生态,赋能高端医疗设备产业高地建设。
记者手记
让“顶天”的科研成果实现“立地”
作为广州国家实验室领军科学家,蒋太交长期从事传染病生物信息学与转化医学研究,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一边做研究工作,一边做成果转化,还腾出不少时间到高校、企业、基层医疗机构调研,收集一线声音。忙碌,是他生活的常态。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蒋太交将做科研的钻研劲头用在履职中,时刻不敢懈怠。他相信,专业能力是履职的基石,行业关切是建言的方向。破解成果转化难题,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他履职的重点方向。
蒋太交表示,代表履职与科研攻关本质相通,都应该做到“顶天立地”。在他眼中,科研人员攻关高精尖技术、研制具有自主产权的高科技医疗设备,是为了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好。“履职工作也是一样,在全国两会现场共议国计民生,是为了凝聚多方合力,汇民意、聚民智、解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