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集 > 宣传平台 > 人大代表节目

培育“引育用留”人才好生态 打造高素质人才新高地

时间:2025-09-28 来源:广东广播电视台
分享到:

  9月15日,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七场专题会议(高素质人才引育专场)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召开,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谋人才就是谋未来。希望专家学者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培养更多挑大梁、担重任的优秀人才。希望企业家们做好“引育用留”工作,切实以人才链“强”,激发创新链“活”,托举产业链“优”。希望人大代表走进人才工作站、产业联络站,当好广大人才“知心人”和政策落地“监督员”。希望政府部门在服务质效、环境优化上持续发力,让人才与广东这片热土相互成就、共赢未来。

1.jpg

  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按照省委关于充分发挥人大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作用的部署要求,今年4月至9月,省人大常委会围绕高素质人才引育工作,组织专题调研组先后赴广州、深圳、珠海等市开展实地调研,历时6个多月形成了“1+5”调研报告。

  在专题会议上,省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黄力介绍了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我省高素质人才引育专题调研情况。

2.jpg

  黄力 省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我省高度重视高素质人才引育工作,持续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人才支撑。制定人才发展条例、科技创新条例、技能人才发展条例、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等法规。制定人才优粤卡、外籍和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认定、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初步形成以广州实验室等为引领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为高素质人才引育提供重要载体。

3.jpg

  据介绍,今年以来,广东深入开展“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截至7月底,共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来粤就业创业。粤港澳联合引才聚才用才机制进一步完善,8019名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便利执业。

  同时,专题调研组也针对目前高素质人才引育过程中存在的堵点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引才政策体系、优化人才评价体系等建议。在会上,薛其坤等9位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家聚焦这些难题积极交流、建言支招。

4.jpg

  薛其坤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广东作为一个具备一定优势和条件的省份,需要思考一个战略转变,即大力推进大科学装置与平台建设、搭建助力科技人才快速成长的舞台,充分激活和释放一流人才的科研能量和潜力。

5.jpg

  余旸 省人大代表 广东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 首席科学家:关于人才的培育,我认为只有真实的需求才能驱动技术突破,在场景落地的过程中,才能让人才不断地成长。建议我省设立场景基金,重点资助需求驱动的项目。

6.jpg

  杨军 省科技厅副厅长:近年来,省科技厅将人才引育与项目、平台、资金一体化布局,引进培育一批我省产业发展急需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接下来,省科技厅将促进产教融合,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人才向企业集聚。

  人才是创新之核、强国之基,是激活生产力、驱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那么该如何更好地引育全球的高素质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建议,要发挥好港澳人才“中转站”的作用。

7-2副本.jpg

  赵宇亮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暨南大学纳米智造研究院院长:建议充分发挥港澳人才“中转站”的作用,建立粤港澳协同引才、联合育才的机制,深度互通互联,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高素质人才的供给能力。

8.jpg

  罗丹 全国人大代表 顺德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建议进一步深化人才评价改革,落实“破四唯”要求,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市场化、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设立关键岗位,匹配相应业绩要求,待遇跟着岗位和业绩走。

  近年来,广东打造“1+12+N”港澳青创孵化体系,推进港澳专业人才在粤便利执业,拓宽“一试多证”合作领域。同时,还实施深化人才评价改革。

9.jpg

  杜敏琪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我们坚持“破四唯”“立新标”并举,在职称评审中大力推行代表作制度,让“干得好”的“评得上”。下一步,重点落实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广东非常重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加大高技能人才供给,建有348个产业学院,本科生培养规模超21万人。全国人大代表谢青梅建议,还要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优化高校专业设置。

10.jpg

  谢青梅 全国人大代表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建议深化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动态引入AI药物设计、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课程;建立跨校“生物医药+X”微专业,完善校企供需对接与毕业生从业追踪机制。

11.jpg

  朱晓光 中兴通讯系统产品高级技术总监:建议支持高校及时优化专业设置,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产业前沿。

12.jpg

  冯伟 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教育厅围绕全省“制造业当家”等重大战略部署,持续完善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发展与现代产业相适配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着力提升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与全省产业布局同频共振。

  近年来,我省围绕实施“广东强芯”等重大专项,成功引进、培养一批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产业人才。但很多民营企业反映缺乏高素质人才,亟需高校科研院所给予科研支持。全国人大代表袁玉宇建议,要打破体制内外的人才机制障碍。

13.jpg

  袁玉宇 全国人大代表 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建议推进跨体制人才融合流动。鼓励创新型企业有经验的研究人员或有产业开发经验的科研管理者,以全职或者兼职方式到科研院所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打通人才、资源、成果共享通道。

14.jpg

  罗爱平 省人大代表 广东芳源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总裁:建议完善柔性引育人才机制。试点实施共享人才的“双聘制”岗位,设立“周末工程师”“周末科学家”“远程首席技术官”等岗位,增加人才吸引力、降低引才难度。

15.jpg

  吴东文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我们厅坚持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育一体推进,出台了产业政策与人才专项融合的政策。坚持人才项目与产业发展有效结合,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成效为核心,支持企业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高素质人才引育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必然要求,是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接下来,省人大常委会将在制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条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等立法工作中加强人才工作制度设计,充分运用人才政策与科技、教育等政策“组合拳”,助力打造人才新高地,以澎湃的人才动能大力推进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