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全过程人民民主广东实践

清远清新:人大代表“链”上履职 激活产业振兴新引擎

时间:2025-11-10 来源: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早晨七时,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三坑镇陂头村的桂花鱼养殖基地已是一片忙碌。水面上氧气泵咕嘟作响,清新区人大代表、三坑镇人大代表,三坑镇湴崀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煜明蹲在塘埂上,和养殖户一起查看鱼群长势。“去年光保费补贴就领了近3000元!代表上门讲政策,用本地话一句句解释,我们心里踏实。”养殖户陈永明指着塘里跃动的鱼影笑道。

  不远处,满载桂花鱼的冷链车正整装待发,车身上“清新桂花鱼”的品牌标识格外醒目。从“池塘里的鱼”到“农户口袋里的钱”,人大代表以“链上履职”的创新实践,诠释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履职担当。

  在清新区,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根据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部署,清新区人大常委会制定充分发挥人大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作用的工作方案,通过专题调研、专题询问、主题座谈等形式,突出立法参与、监督推动、决定支撑、代表作为等职责,做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一场以人大代表为主角的“产业赋能行动”,正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延伸到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为清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大动能”。

  平台沉下去,效能提上来:代表履职直插产业一线

  “夏季大棚温度超过40℃,耕地撂荒;雨季积水又导致秧苗成片烂根……”在禾云镇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的大棚里,负责人于洪江向代表们倒出苦水。正在走访的清新区人大代表、禾云镇人大代表,禾云镇井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温建珊掏出笔记本,一边记录一边蹲下查看土壤情况。

1.png

禾云镇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

  一周后,一场由代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协调会就在产业园召开。如今,棚顶装上了可调节遮阳布,室内增设了大功率风机,新建的蓄水池和排涝系统让“看天吃饭”成为历史。

  在太平镇龙湾工业园,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墙上挂着一张《驻站代表分片联系企业安排表》。每周二,驻站代表雷打不动接待企业职工。“园区缺少路灯”“排污管道渗漏”……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通过代表“建议直通车”机制,被逐一列入督办台账。2024年以来,该站推动解决企业诉求17项,协调用工111人,成为园区发展的“贴心保姆”。

  为打通服务产业的“最后一公里”,清新区人大着力建强用好代表联络站,将其打造为“宣传站”“民意窗”“连心桥”“监督岗”和“大课堂”,通过推行“站点嵌入产业、履职直通一线”的工作格局,将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让代表履职融入发展一线。各镇因地制宜,涌现出禾云镇“田管家”产业联络点、太平镇“工业园区代表联络站”、三坑镇“渔业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点”等特色履职平台,形成了“站”在一线、精准服务的生动局面。

  精准破痛点,实招解难题:把履职答卷写在产业链上

  产业振兴,关键在于破解瓶颈。清新区人大代表以“脚上有泥、手中有策”的务实作风,深入一线摸实情、精准建言破难题。

  “养殖密度怎么控制?病害防治技术跟不上怎么办?”在三坑镇桂花鱼产业专题视察座谈会上,养殖户陈绍基接连发问。代表们没有回避,通过“三问一评”闭环机制,推动行业形成《桂花鱼标准化养殖建议》,明确养殖水体透明度需保持30-50厘米、饲料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2%等关键技术指标。截至2025年8月,全镇桂花鱼养殖面积达2312.3亩,产量5202万吨,产值3.64亿元,带动128户农户实现人均年增收约1.5万元。

  在石潭镇雷坑新村黑山羊养殖基地,镇人大代表们带着规划设计图,和施工队反复推敲羊舍布局。“用地审批、环保评估,代表全程参与协调。”项目负责人感慨。目前一期已建成5000平方米标准化羊棚及饲料仓库,存栏种母羊700只,达产后预计年产值5000万元。

  从技术标准到用地破题,从基础设施到品牌建设,代表们的履职触角延伸至产业发展的每个关键节点。山塘镇代表推动丝苗米机械化率提升至93%,石潭镇代表助力澳洲坚果建设深加工中心,浸潭镇代表牵线引进康养旅游项目……一桩桩实事,让产业链的“断点”变“亮点”。

2.png

人大代表到穗丰年农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丝苗米烘干加工中心实地调研。

  融合促升级,全域谋振兴:绘就产业协同新图景

  产业振兴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全域协同。清新区人大代表以“链式思维”推动三产融合,让乡村振兴的“齿轮”咬合得更紧密。

  站在石潭镇大雾山千亩生态茶园的观景台上,该镇人大主席张建宽指着蜿蜒而上的产业路介绍:“这条路硬底化之前,茶农运茶靠肩挑背扛。通过人大建议,三年投入近600万元,打通了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如今,这里已形成“种植+加工+文旅”融合发展的蒲坑茶产业体系,计划2026年扩种2000亩,预计提升综合产值3000万元。

  更宏大的产业协同正在清新区的版图上展开。代表们推动的“清新桂花鱼”品牌价值已突破1.2亿元,通过与黄山、阳春等地结成“城市CP”,开启“前加工+后处理”协作模式。同时,桂花鱼产业积极借鉴丝苗米产业园的集群发展模式,加强与清远鸡预制菜产业的联动,开发“鱼鸡宴”预制菜套餐,打造“清远双鲜”礼盒,形成“一鱼带多品、多品促一鱼”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3.png

山塘镇渔光互补项目。

  在全区层面,人大代表构建起“调研发现问题—提出精准建议—跟踪督办落实—评估发展成效”的闭环履职体系,将代表履职深度嵌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过程。通过“代表联络站+产业链”“专业小组+特色产业”等创新机制,推动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在产业链上高效集聚。

  如今,从桂花鱼的全链条数字化品控,到丝苗米的机械化集群发展,再到农文旅的深度融合,一套以代表履职为纽带、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全域协同为特征的现代化产业服务体系正在清新大地焕发勃勃生机。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