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召开专题会议 合力“把脉”AI与机器人产业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的当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成为各地竞逐的关键赛道。近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场)在广州召开。
2024年,广东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已经形成芯片、算法、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张钜:广东省既有软件算法,又有硬件,而且整个产业链的配套又有最大的应用场景,都在广东,所以广东是有最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有能力把人形机器人产业做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苗伟:非常需要建立一个国家级机器人训练场,机器人能在模拟真实的车间环境中学习、测试和改进,这样才能大大加快机器人的研发上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框架下,尝试让数据合规地流动起来,建设超大号“行业信息资料库”,专门服务于人工智能学习训练。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 曲晓杰:我们即将印发实施《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环节攻坚方案》,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采用“核心枢纽+特色节点”协同架构,推动省内若干个细分领域训练场体系建设。
针对参会代表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多个政府部门现场作出回应。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建议制定省市协同推进的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立法计划。
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徐晨:能够代表核心工艺的数据,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核心资产。现在企业不敢把数据拿出来,但是大模型公司没有数据又算不出这个模型,没有办法赋能回去,没有一个相应的良好法律法规来规范,实际上会阻碍现在AI技术的发展。
广东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 王波:高质量数据短缺,有企业反映公共数据开放程度有待提高,传统行业数据获取难、流通难问题。有序推动公共数据开放,提升企业开放数据意愿,构建“1+N+X”法治保障体系。
有企业代表表示,初创型、中小型的科技公司面临资金、人才、应用场景落地的三重考验,特别是在人才支撑方面需要更多助力。目前,全省的学科布局以及人才储备工作将提上工作日程。
广州云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 田雪松:我们5个创始人都来自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基础人才是具备的,但后期在吸引人才过程中,还是遇到一些挑战,包括北邮、西电、华工、中大的招聘会,一家刚创业的企业是没有能力在这些学校招聘学生的,“种下梧桐树,吸引凤凰来”。我也希望政策能够给到人才方面的帮助。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唐洪武:目前,华工已经联合广州数科、南方电网、TCL等龙头企业,申报了广东省人工智能终端创新中心,学校把培养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所需人才作为重中之重,组建超级机器人“珠峰班”,实施了“AI+”课程“千百十计划”。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邵允振:对于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实践衔接度的有关建议,我们会认真研究、吸收采纳,加快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加速推动成果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