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5%,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机器人相关产品出口457.4亿元,增长19.6%;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992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4.68万台,同比增长31.2%,占全国总产量的44%,连续五年全国第一。
这是广东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王波在11日召开的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场)上介绍的。
王波介绍了由广东省人大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承办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调研情况。他表示,广东产业发展优势明显,综合实力显著,各方面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广东高端企业集聚优势突出。以华为、腾讯等行业巨头为引领,2024年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7家,数量居全国第一。机器人领域涌现出以机器人“七剑客”为代表的一批领军企业,在关键零部件、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优势。
调研组建议,继续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协同各方力量,制定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等相关专项立法计划,监督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领域相关制度政策落地和完善。
会上,10位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代表、研究机构代表就加快推进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建议,打造高能创新平台,实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争取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聚集高端人才,支撑广东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表示,类脑智能技术作为新一代智能技术的核心方向,正重塑智能产业格局。他认为,我国在该领域具备产业链和市场优势,规模应用潜力巨大。广东凭借前瞻布局,已形成先发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苗伟就算力建设、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提出建议。他表示,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关键在“合力”,建议建立“粤港澳工业大数据共享平台”,把大家聚拢到一起,盘活数据这个新“金矿”,盘活海量数据的宝库。
“对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我们始终坚信工业领域的应用是必经之路,也是人形机器人突破技术瓶颈、积累应用经验的关键场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拓斯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吴丰礼建议,构建工业数据共享生态,培育工业垂直大模型,创新产业扶持模式、加大政策资金引导。
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表示,唯有将政策资源精准注入“自主创新攻坚处”与“场景人才结合点”,方能助力广东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中确立全球话语权,从而构建未来产业新高地。
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首席财务官、董事会秘书张钜建议政府出台支持政策,对人形机器人最终应用场景落地进行精准扶持,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建设成为广东未来的支柱产业。
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徐晨介绍,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在大模型兴起之前就已深入制造业一线,实践AI赋能制造业。他建议,加大力度推进AI需求诊断、设立技术中心,并加大力度培养一批高水平“AI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