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 代表履职

《中国人大》杂志 | 吴丰礼:为机器注入灵魂 为制造强国建言

时间:2025-09-25 来源:《中国人大》杂志
分享到:

  9月5日出版的《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7期,刊发了《吴丰礼:为机器注入灵魂 为制造强国建言》,现转发。

  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吴丰礼获得“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作为从制造业一线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他始终致力于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尤其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这一前沿领域持续发声、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吴丰礼 - 副本.jpg

  近日,吴丰礼代表获得“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代表供图)

  在吴丰礼看来,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已不再是简单执行重复动作的机械装置,而是能够理解生产需求、自主调整操作的“智能工人”。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的实时优化,整个生产流程变得更加高效、灵活和智能,这正是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身为一名80后创业者,吴丰礼在制造业领域已经深耕近20年:从最初月薪600元的销售岗位起步,到2007年创办拓斯达,以注塑机周边设备制造切入行业;再到2017年带领企业成为广东省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机器人骨干企业。这段奋斗经历,恰逢我国制造业从自动化迈向智能化。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他深感责任重大,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多件高质量建议,持续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等战略性议题。

  为了准确把握行业痛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吴丰礼开展了大量扎实的调研工作。仅2024年,他就走访了北京、杭州、深圳、东莞、惠州等12个城市的30多家制造企业和人工智能研发团队,广泛了解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

  在东莞一家电子企业调研时,吴丰礼看到,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正在高频次地完成简单重复动作。这家电子企业负责人告诉他,一旦产品换代,就需要工程师对机器人重新编程,不仅增加人力成本,也影响生产效率。在惠州一家注塑工厂,企业主向他坦言:“如今车间工人越来越难招,即便招到了,也常常留不住。有些工序重复性高,生产环境也比较艰苦,如果能用智能机器人协同作业代替人工,那将解决我们的大难题。”

  实地深入调研,使得吴丰礼深刻认识到,单纯的自动化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才是未来发展方向。基于调研成果,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他提交了关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结合赋能工业场景的建议,提出应当把制造业应用场景作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从建立工业应用场景和数据采集中心、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企业与机器人企业深度融合、构建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体系三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令他振奋的是,这件建议被确定为重点督办建议,得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建议办理过程中,他受邀参加工信部组织召开的座谈会,就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发展的技术路线、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

  作为拓斯达的带头人,吴丰礼始终秉持“基于场景定义产品”的理念,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取得多项突破。公司研发的新一代X5机器人运动控制平台,实现了从硬件到算法的全链条国产化;依托自主研发的控制算法以及本体结构优化,公司超高速SCARA(选择顺应性装配机器手臂)机器人标准循环时间仅为0.24秒,达到行业最高水平。

  “制造业是‘造物’,装备制造业要为造物者‘造器’,而智能时代的‘利器’,得让机器自己学会思考。”这是吴丰礼经常对团队说的话。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结合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关系到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作为人大代表,能够为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尽一份力,我感到无比荣幸。”

  如今,吴丰礼依然时常奔波在智能制造一线,不断研究应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结合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他说:“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机器人在人工智能加持下更懂工艺,能够真正走进工厂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这位从车间走出来的代表,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