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 代表履职

阳江:各方代表建言献策 合力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时间:2025-08-25 来源:阳江日报
分享到:

  原标题:

  全国、省、市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代表为我市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把脉开方”

  合力推动主导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先进材料、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是阳江市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引擎。近年来,阳江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海上风电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率先探索建设绿能示范产业园,构建以绿电为电源的园区供电体系,在绿色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装备制造产业已形成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为龙头、数控机床与机械制造加速集聚的产业集群。先进材料基本形成“冶炼—冷热轧—深加工”的全产业链集群,是国内最大的高端不锈钢生产集聚区之一、华南地区重要基础原材料生产基地。

  当前,国家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阳江市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实政策支撑与广阔发展空间。如何抢抓机遇推动阳江主导产业做大做强?8月13日,阳江市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专场)召开。会上,多位全国、省、阳江市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先后发言,多部门相关负责人现场回应,共同为推动阳江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

阳江人大 - 副本.jpg

  8月13日,阳江市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专场)召开。

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代表建言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管志杰:“筑基升级创新协同”推动做大做强

  建议阳江在产业筑基方面,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根基,提升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产业升级方面,引导先进材料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围绕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产业的需求,加强有色金属的研究利用;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溢价能力。创新方面,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还包括产业发展方向的思路创新,要找准自身的竞争优势,找准细分方向和赛道。协同方面,应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尤其是先进材料与绿色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协同,通过形成紧密联系推动产业的整体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如何具体开展工作?一是规划引领、顶层设计,针对主导产业和未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要做好规划的前期工作。二是问题导向、精准纾困,针对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开展专题的研究研讨,精准制定解困发展的思路。三是链主招商、集群带动,针对产业的延链工作,可以重点引进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四是政策牵引、产业升级,建议密切关注国家的“双碳”战略和低碳发展政策,充分利用自身的绿电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关注超长期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积极申报相关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广东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纺纺:优化产业结构健全创新体系

  阳江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产业发展层级较低、产业创新水平不强、产业发展环境有待完善等短板。

  在产业发展方面,建议阳江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链、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建设。聚焦合金材料、五金刀剪等传统优势产业链,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促进生产工艺升级、产品高端化、品牌价值提升。新兴产业建链要采用自主培育和对外招引相结合,围绕关键领域,一体化推进关键技术攻关、重大产品研制和示范应用。针对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方面,建议强化新产业新赛道跟踪研判,建立健全常态化、体系化的监测研判与政策储备机制、快速识别与迅速响应机制。

  在创新赋能方面,建议健全产业创新体系,加快布局产业链创新平台。加强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链式创新”,鼓励阳江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前沿技术攻关项目。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供需双方组建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共同推进攻关突破和推广应用。加快创新人才向产业集聚,依托创新平台,通过项目合作、专业咨询、挂职引进、授课培训、技术入股等方式,柔性引进一批骨干人才和团队。

  在发展环境方面,建议推动产业链协同治理,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组织引领,加强部门协同,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更好地运用和整合资源,完善阳江产业发展环境。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宁洪龙:强链补链延链壮大产业

  建议阳江通过强链、补链、延链的系统性战略,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化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推动绿色智能转型。

  强链:巩固产业链核心环节。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方面,巩固海上风电核心地位,强化储能装备制造,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先进材料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实施技术升级,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规模,强化产业链协同,打造品牌效应。装备制造方面,建设全球领先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提升深远海风电开发能力,推动数控机床产业化。

  补链:填补产业链薄弱环节。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方面,引进储能系统集成企业,建设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加强关键零部件本地化。先进材料方面,开发高强度、轻量化材料,建设废旧金属回收与再利用基地。装备制造方面,建设核心零部件基地,完善检测认证体系,发展智能制造设备。

  延链:拓展产业链价值链。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方面,延伸绿电应用领域,发展碳汇与绿电交易,推广能源服务模式。先进材料方面,发展智能仓储和供应链金融服务,拓展高端应用领域,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装备制造方面,拓展风电运维服务,发展海工装备租赁,推动企业延伸至智能制造服务。

  在综合保障措施方面,建议深化产学研合作,搭建创新平台,组建产业联盟,实施“阳江英才计划”。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政策体系,提升服务效率,强化法治保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精准招商图谱,实施“一把手”招商,创新招商模式。推动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实施绿色制造,发展智能物流。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杨伟:推动新兴主导产业“幼苗成林”

  如何推动新兴主导产业“幼苗成林”,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注重结合资源禀赋,区域间协调分工。结合顶层规划和各自资源禀赋做好分工协调、凸显特色、良性竞争,防止内卷和同质化竞争。空间规划方面,随着空铁新城、风电城、航天基地建设,以罗阳高速为轴线,连接阳春南-阳江港-海陵岛,空港、高铁、教育、制造、航天、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逐步显现,建议从市级层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注重打造核心竞争力。从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平台、政策方面打造差别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平台方面,需要补短板,争取国家级经开区创建,通过税收和土地等政策优势提升竞争力。风电产业方面,阳江有省级海上风电实验室,建议争取风电领域唯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在阳江设立分中心。此外,也可以结合零碳产业园、绿电园区等建设,整合形成竞争力。

  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科技发展部部长、浙江大学博士刘寒秋: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培育高端产品

  围绕阳江海上风电产业的强链补链工作,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首创海上风电柔性海缆保护装置、高强灌浆材料等成果,并在成果转化落地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低端同质化竞争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企业也在积极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建议大力支持本地企业转型升级,加速实验室先进技术成果本地转化与产业化,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培育高端产品。加强科研经费投入,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科技进步的内驱增长动能。着力推进海上风电安全培训标准国际化,保障海上安全生产。

  全国人大代表,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积回:全链条创新赋能品牌崛起

  建议设立“国际刀剪标准联盟”和全国五金刀剪分标委会,建设“刀剪合规服务中心”与“刀剪数字身份系统”,试点“跨境质量保险”,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同时,以全链条创新打造消费升级的“阳江引擎”,即运用大数据定义创新方向,采用“揭榜挂帅”机制突破“卡脖子”环节,依托文化IP重构体验创造溢价空间。

  实施生态化体系重构以构建产业升级的“阳江体系”,着力打造全球刀剪人才高地,并创新产业投融资机制提供金融支持。

  省人大代表、广东广青金属科技有限公司镍铁厂副厂长陈海涛:完善碳足迹管理机制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为更好地推动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强链补链延链,建议完善碳足迹管理机制。推动建立“钢铁产品碳足迹核算地方标准”,推动绿电交易机制与氢能运输协同,并在阳江绿能示范产业园等试点“绿电直供园区”模式,进一步推动阳江地区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同时,推动环保与资源循环协同发展。政策性鼓励上下游资源循环利用,例如刀剪行业固废在合金材料循环利用,通过政府在政策引导、资质认证、税收政策支持方面给予鼓励,推动阳江地区产业更好协同发展。

  阳江市人大代表、广东木森日用品有限公司总裁黄思华:推动低碳转型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建议制定大阳江“绿色能源+储能+产业”产业园政策,允许投资绿能项目的制造业企业享受绿电置换优惠政策,以降低制造企业的电费成本。设立储能技术专项补贴,推动“光伏+储能”在五金产业集群的规模化应用。

  当前,行业智能化设备仍面临产线投资大、产品换型复杂、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建议打造“政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联合高校建立智能装备研究院,攻关“卡脖子”技术。设立智能工厂建设专项补贴,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三峡新能源阳江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军:加快专业运维码头和绿能产业园建设

  阳江海上风电规模大,且投产规模不断增加,建议加快推进运维中心建设,分别在阳东、阳西规划建设运维码头,为做强做大运维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将阳江打造为辐射粤西乃至全省的运维中心。

  阳江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能源供应基地。建议创造绿电大规模就地消纳场景,将绿电供应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加快绿能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绿电对出口导向型、有碳认证需求产业的作用,加大力度推进氢氨醇产业发展,多维度、深度释放绿电的经济及产业带动效益。

  广东东方海缆有限公司总经办常务副主任雷山鹏:加强新材料新技术在本土的优先使用

  建议加强新材料、新技术在本土项目的优先使用,比如一些在性能上已经能替代进口产品的绝缘材料,使用国产材料不仅降低企业成本,也能促进国产材料的发展壮大。完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为员工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

  广东甬金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乙辉:深化政企协同联动助力企业“走出去”

  当前冷轧行业受关税及反倾销影响,面临国内外订单缩减的挑战。一方面,建议推动政企协同“走出去”,通过产品升级迭代拓展市场,例如开发宽薄壁不锈钢水管等新型产品,积极应用于民生工程领域,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与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建议完善港口物流配套,强化港口物流支撑,加快阳江港大船泊位建设,规划建设更完善的公共仓储设施,保障企业产能高效运转。

  广东金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寒冰:综合施策破解产业发展困局

  当前,风电企业发展面临全链条内卷、投资过热、竞争焦点偏差、区域内无序竞争等困境,制约产业健康发展。建议政府鼓励企业在招标的过程中,采取价格中位数中标制,避免低价竞争。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产业链国际化布局。采取措施降低对资源开发的压力,确保开发任务的合理分配,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引导央企国企参与产业链投资,构建良性产业生态。

  阳春市晟泽机械金属有限公司总经理区梓均: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建设

  建议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的建设,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政府回应

  阳江市发展改革局局长黄锐国:聚焦产业链提升壮大绿能产业

  阳江市发展改革局将持续推进风电装备制造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工作。加快建设运维码头,组建海上风电运维企业,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运维服务。精准查找产业发展短板与不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服务效能。推动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和海陵试验区两个区的产能融合提升,规划建设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着力做大做强绿能产业,积极谋划布局产业基地。充分利用阳江绿色供电体系优势,大力发展外贸出口型产业,助力企业应对欧盟碳关税,提升产业竞争力。

  阳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黄碧俏:深化协作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阳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持续强化与规划院、科研机构的深度沟通协作,推动先进材料研发与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充分发挥部门协同效能,防范行业低效内卷,减少同质化竞争。加快做大做透做深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全力推动绿能示范产业园、零碳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布局,为项目落地提供坚实支撑,全面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动能。

  阳江市科技局局长张耀: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阳江市科技局将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重点支持两大省实验室精准对接阳江市支柱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建立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机制。推动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和“卡脖子”难题。坚持高标准引进人才与高质量培养人才,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培养优秀人才。制定出台《阳江市高层次人才“双聘制”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通过“全职+双聘+柔性”等多元化工作方式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创新团队。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