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组织开展工业产业升级专题调研 共绘产业发展蓝图
为贯彻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部署要求,落实潮州市委坚定不移大抓工业产业工作部署,近日,潮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驻潮的省、市人大代表,围绕工业产业升级情况开展专题调研。人大代表们步履不停,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在看、听、问、谈中摸清产业发展情况,以真知灼见为潮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一线调研摸实情
把脉产业升级路径
调研当天,人大代表走进潮州潮安区、湘桥区,先后到广东创生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广东济公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广东国色婚纱礼服有限公司、潮州市柏斯特时装有限公司等企业调研,深入了解潮州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情况。
“公司专利情况如何?”“专业技术人才有多少?”在广东创生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展厅,人大代表们一边看着坚固耐用、美观时尚的不锈钢厨具,一边向企业负责人抛出一连串问题。“公司拥有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近50项,各类专业技术管理人才40余人。”公司工作人员逐一解答疑问。人大代表们穿梭于展厅,切实感受着科技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带来的引领与创新。
在广东济公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展柜上,以佛手果为原料的老香黄系列产品琳琅满目,既有传统制法的佛手凉果,也有佛手果糕、佛手果冻、佛手浓浆等新品类。“在守住品质初心的前提下,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一位人大代表品尝老香黄饮品后,提出“传统食品产业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多发掘年轻人喜爱的口味,打造吸引年轻群体的特色消费场景”的建议。
金银线交织的龙凤褂、蕾丝刺绣的鱼尾裙、钉珠点缀的蓬蓬纱……广东国色婚纱礼服有限公司挂满各式婚纱礼服样品,吸引年轻顾客驻足挑选;而在柏斯特时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手持针线缝制手工花饰。“产业前景可观,但能静下心学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该企业负责人的感慨,让人大代表们陷入沉思——产业升级不仅要技术迭代,更要解决“手艺传代”这一发展命题。
在随后召开的陶瓷行业专题座谈会上,企业家与人大代表们纷纷敞开心扉,分享经验、碰撞思想,探索陶瓷产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路径。
人大代表黄伟权指出,产品力是企业的核心生命力,必须将产品研发置于关键位置,始终把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原料创新放在首位。同时,要加大品牌打造与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推广产品、展示企业形象。
在分析企业发展困境时,黄伟权提到,当前人才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尤其是创新人才、技术研究人才和营销人才等高端人才的匮乏。对此,他建议政府部门探索推动陶瓷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产业,为企业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拓宽路径。
汇聚众智献良策
共绘产业发展蓝图
次日,调研组召开专题调研汇报座谈会上,人大代表们系统梳理调研的所见所闻,结合包括陶瓷、不锈钢、食品、婚纱礼服等产业的发展现状,踊跃为潮州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调研中,人大代表徐雅洁关注到外贸企业的发展瓶颈。她建议,要强化政策支撑助力企业开拓市场,加快外贸企业税收优惠与金融政策落地,简化出口退税流程,缩短退税周期以缓解资金压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拓宽外贸企业融资渠道。
“潮州应依托产业集群优势,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徐雅洁提出,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完善规则标准,打通内外贸一体化制度堵点,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支持龙头企业和相关机构参与标准制定,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检验认证衔接、监管衔接,助力企业顺畅切换国内外市场。
针对调研中集中反映的共性问题,人大代表们各抒己见,精准支招:建议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定向培养技术工人,夯实产业升级的人才根基;建议搭建更高能级的校企合作平台,推动实验室的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生产线的实际效能;建议要优化人才政策供给,通过“订单式培养+市场化引进”模式,让高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源头活水。
潮州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调研结束后,潮州市人大常委会将把人大代表建议分类梳理成“任务清单”,推动潮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逐项落实,通过三级人大联动监督,推动潮州在产业集群培优、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强基、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集中发力、精准发力,切实把履职成果转化为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实际成效。接下来,潮州市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增强依法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持续提升依法履职能力,积极主动作为,推动更多调研成果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