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答复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将进一步加强云计算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工业云制造是一种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新型制造业模式,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工业云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工业云制造产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粤全国人大代表高度关注制造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赋能产业等工作的推进。全国人大代表、研祥高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志列提出《关于加快成立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云制造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答复代表建议时表示,工信部门就推进工业云制造方面开展系列工作。在持续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进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方面,发布了三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建成近200个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发布了300余项国家标准,覆盖生产制造全流程,为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提供可参考的经验和做法。
工业云的运行离不开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工信部介绍,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5+2”国家顶级节点已全面建成,二级节点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低时延、高可靠的工业互联网络设施实现广泛覆盖,服务企业超过24万家。启动全国工业互联网 “百城千园行”活动,已有河北等 16省(区、市)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通过招商引资、供需对接、诊断服务、产融合作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带动工厂、园区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积极推动园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知网、用网”“敢转、会转”。
工信部门还支持云计算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云计算技术创新应用,出台《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等政策文件,提升云计算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引导制造业企业依托云计算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针对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代表建议,工信部门答复,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制造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创新载体,已批复建设2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和技术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完成从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再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为加速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整体跃升提供重要支撑。在工业云制造领域,四川省、广东省各自认定建设了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下一步,工信部将进一步推进云制造产业发展,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一是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共性技术供给中的主体作用。加强与广东省等地区的对接,指导有关地区的工业云制造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与国内优势企业深化协作,积极汇聚工业云制造产业的创新资源和要素,不断探索完善运行机制,尽快构建工业云制造产业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工业云制造产业共性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提升。二是继续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支持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不断推动中小制造企业上云、用云。三是加大多层次试点示范一体推进力度,推广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园区落地。四是推动云计算在制造领域中的融合应用。扎实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加强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培育面向制造领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今年是数字孪生技术和应用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第十年。工业制造成为数字孪生应用的主要战场。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虚拟构建产品数字化模型,对其进行仿真测试和验证,可以有效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同时降低产品研发和制造风险。
全国人大代表、五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崔岩等5位代表提出《关于加速数字孪生设备实现自主可控的建议》。崔岩等代表建议,由国家标准委牵头制定数字孪生相关产品标准, 让安全可控有“标尺”可量。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高度重视数字孪生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数字孪生标准化工作。市场监管部门正在组织制定《信息技术数字孪生第1部分:通用要求》国家标准,该标准属于数字孪生领域的基础通用类标准,将明确数字孪生的概念、参考架构,规定数字孪生系统应满足的基本要求与功能要求。二是立项了国家标准计划,其中,《信息技术数字孪生成熟度模型》将为企业实施数字孪生技术提供评估工具,《装备数字孪生通用要求》用于规范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装备制造与服务,将为装备的自主创新提供参考。三是鼓励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数字孪生标准化工作,截至2023年4月,数字孪生领域标准制修订参与单 位达174家,涵盖产学研用各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专家315名。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数字孪生标准化工作,助力产业有序发展。一是加大对数字孪生相关基础通用标准、产品制造与服务标准、测试评估标准的支持力度,以标准助力设备实现自主可控。二是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推动装备、车间、城市等应用领域数字孪生标准制定。三是继续支持民营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数字孪生标准化工作,推动形成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