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廖志略:共富路上 “橘”香芬芳

时间:2025-07-17 来源:《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2期
分享到:

  6月20日出版的《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2期,刊发了《廖志略:共富路上 “橘”香芬芳》,现转发。

微信图片_20250717155835.png微信图片_20250717155841.png

  全文如下

  廖志略:

  共富路上 “橘”香芬芳

  春风有信,花开有期。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一株化橘红树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含苞待放。抱着树苗的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茂名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廖志略,这是他在百年古树上圈枝时摘下精心培育后,从距北京2300公里之外的家乡捧过来的。

  “南方人参建奇功,罗辩遗枝遍石龙。”在这古老的诗韵中,“石龙”是化州市古称,“南方人参”正是声名远扬的化橘红。

  6月5日,记者在化州市平定镇大岭村这棵百年古树下见到了廖志略。他说:“112年的老树开新枝发新芽,象征着家乡的化橘红产业迎来蓬勃新生。也像人大代表扎根基层履职建言,帮助百姓的生活开出希望之花、结出幸福硕果。”

  从田间地头走到人民大会堂,廖志略用10年青春让家乡化橘红“破圈”,用实际行动践行“产业兴则乡村兴”,奏响了一曲新时代新农人的奋斗之歌。

微信图片_20250717155845.jpg

图为廖志略代表。(代表供图)

  千年红果 药食同源

  六月的风轻拂,吹起阵阵橘香。走进廖志略的化橘红“博物馆”,橘香更沁人心脾。墙壁上大大小小的格子里,放着形态各异、不同年份的化橘红。

  看着藏品讲故事,廖志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廖志略拿起一颗化橘红胎果说道:“这种仍保留柚的形态的叫毛橘红。所谓‘胎’,其实是经过炮制的未成熟的完整果实。”他指着一旁被红绳捆好的化橘红介绍道:“这种是‘光五爪’、‘光七爪’,化州柚的干燥外层果皮。夏季果实未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将果皮割成五或七瓣,除去果瓤和部分中果皮,压制成形、干燥。”

  在化州,‌化橘红有着1600多年的种植历史‌。廖志略解释说,化橘红被冠以“化”的前缀,与当地得天独厚的环境有关。化州城下深藏礞石矿脉,还富含硒、锗、锰等微量元素,使化橘红苷含量极高。“胎果上一层密密麻麻的白色茸毛就是道地化橘红的表现。”

  《清光绪化州志》记载:“化州橘红治痰症如神,每片真者可值一金。”“因治疗呼吸道疾病的功效甚佳,当地人把它视作平时喝水加的一种‘茶’,也会拿来煲汤、做菜、煮粥。”廖志略发现,尽管民间早有食用化橘红的习惯,但由于其属于药品范畴,这一“土特产”的潜能未能充分挖掘。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此前因化橘红未进入食药物质目录,化橘红产品开发和宣传推广受到诸多限制。

  从2023年起,廖志略连续两年在全国人代会上为化橘红“药食同源”发声,建议将化橘红列入食药物质目录。“我也将平时调研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整理成文字材料提供给相关部门,传递化橘红产业从业者的心声。”

  在廖志略和广东省相关部门的努力推动下,2023年4月21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织专家对化橘红药食同源进行了论证。2023年11月5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审查通过《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化橘红胎》,进一步明确了化橘红的食用价值。

  在2024年全国人代会期间,廖志略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化橘红药食同源批复工作的建议”。第二天,就接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作人员的电话,双方多次沟通对接一线产业情况。去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书面答复建议办理情况。8月,化橘红“药食同源”得到认定。

  这给了廖志略莫大鼓舞。“目前,大家正在开发各种化橘红相关产品,从传统的切片以及原果变成了200多种深加工食品,这意味着化橘红产业迈开了食用药用‘两条腿’走路,将迎来百花齐放的发展前景。”廖志略告诉记者。

  脚踏实地 奔赴热爱

  25岁那年,廖志略以为自己的第一次创业就要折戟了。

  “我们背了200斤化橘红去珠海参加展会,结果只卖掉几斤,还不够来回车费。”那时正值化橘红行情低迷,鲜果卖不上价,甚至有些只能烂在地里,果农们的积极性大受打击。为保住产业根基,增强市场信心,他毅然与果农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并号召更多合作社和企业加入,解决农户“卖果难”难题。

  廖志略坦言,当时每天过得“如履薄冰”。为了开拓销路,他奔走在全国各地的线下展销会、推介会。为了节省食宿费,他和同伴带上帐篷、锅具,用家里的腊肠和大米做饭。“有一次,半夜暴风骤雨,帐篷被全部吹翻,带来的化橘红也全部湿透。”廖志略苦笑着回忆道。

  想起那段难熬的岁月,廖志略坦言,让他在低谷期坚持下来的,是对于化橘红的由衷热爱和深厚感情。

  1993年,廖志略出生在广东省茂名化州市平定镇。从小在外公身边长大,外公的化橘红林便是他的“乐园”。

  5岁开始,他便跟着外公学习炮制加工化橘红。杀青、切割、烘干、压制、陈化……耳濡目染,廖志略慢慢掌握了这门复杂的炮制技艺。“在我很小的时候,外公对于制作技艺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果切得不整齐,外公会拿小棍子过来打手。”廖志略说,“其实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还是四个字‘脚踏实地’,把本质的东西做好,做精做细。”

  外公的言传身教,不仅让廖志略学会了技艺,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在他心里种下了传承的种子。

  2015年大学毕业季,得知化橘红果滞销,廖志略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我想把外公的化橘红卖出去,还想把全化州的化橘红卖出去。”在对行业进行了两年的深入研究后,廖志略从外公布满老茧的手中接过接力棒,以外公的名字成立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

  面对传统销路“冷清”、线下传播渠道有限的情况,廖志略深感“化橘红作为一种文化被大家熟知,才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他带领团队“触网”,深耕短视频创作,将化橘红种植、炮制工艺与科普文化结合,让化橘红打开了知名度,也意外开拓了电商渠道,实现价值转化。2021年起,合作社线上销售额突破2300万元。

  在他的努力下,合作社复管、新种化橘红6500余亩。与当地1000多户果农建立购销合作关系,每年收购超过15万公斤的化橘红鲜果,直接解决了果农卖果难的问题,为家乡化橘红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化橘红知名度的提升,也带动了产业发展。如今,化州市化橘红种植规模达13万亩,年产鲜果6万余吨,从业人员超35万人,全产业链产值达115亿元,已成为化州的百亿富民工程。

  今年4月,廖志略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而在这之前,这位32岁的年轻人已各种荣誉和标签加身。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茂名市“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成员、化州市化橘红产业协会会长……对于这些“肯定”,廖志略越来越坦然:“是荣誉,也是责任,还是要脚踏实地,继续把产业做好。”

  很多人用“苦尽甘来”形容化橘红的口感。正如廖志略10年来的努力和坚持,磕磕绊绊,却永远满腔热血,最终有了回甘。

  仰望星空 履职尽责

  走进化橘红加工车间,一筐筐经过杀青、切割后的化橘红,在乡亲们的手中去掉白瓤,成为金灿灿的七爪橘皮。

  “廖代表,在种植方面我想反映一些情况,可以聊聊吗?”不一会儿,就有附近村民来找廖志略。记者抬头一看,“平定镇大岭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的牌子就挂在车间办公室的正上方。“既是加工车间也是联络站,是真正地将代表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廖志略说,“平时,村民们有什么意见建议、困难需求都会直接过来,非常方便。”

  履职两年多来,廖志略的身影会经常出现在化橘红树下、群众家中、田间地头,走访联系群众与种植户、加工销售企业主等,了解各方意见建议。他将在一线收集的民意诉求,以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整理完善,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提交了关于推动化橘红中药文化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的建议。

  炮制化橘红的衣钵传到廖志略这里,生产线虽向智能化靠拢,但万变不离其宗的传统技艺标准仍在严谨执行。“化橘红的炮制技艺复杂、工序繁琐,很多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做了。希望从国家层面加强化橘红炮制技艺、历史文化和民俗价值的系统性保护。”廖志略认为,推动“化橘红中药文化”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化橘红的文化价值,还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助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合作社门厅天花板上,安放着廖志略的梦想“蓝图”:从化州出发,指向北京、洛杉矶、巴黎、罗马、东京、多伦多、悉尼……“创业10年,化橘红从‘滞销果’变身‘黄金果’;下一个10年,希望通过非遗保护推动化橘红文化走向海外。”廖志略打趣道,“定位有点高,不管能不能实现,理想还是要有的。”

  为了当地产业快速发展,廖志略今年还提交了一份关于支持提前实施深圳至南宁高速公路茂名段建设的建议。他表示,该路段的建设有利于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路网建设,解决广东“粤东西北”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

  还记得那株去过人民大会堂的化橘红树苗吗?6月18日,廖志略邀请了五级人大代表和村民一道,在大岭村化橘红百年老树旁将树苗种了下去。“古树与新苗的对视,是传承延续更是蓬勃的新希望。”廖志略坦言,无论是化橘红产业,还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在各方助力下,都实现了成长与蜕变,进入了新阶段。未来,他将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提升履职和工作能力,让“小树”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