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杂志 | 房奕玲:瑶乡阿姐的牵挂事
2月5日出版的《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3期,刊发了《房奕玲:瑶乡阿姐的牵挂事》,现转发。
全文如下 “阿嫲,今年家里收入怎么样?” 在广东清远,身穿瑶族服饰、走路风风火火,被大家亲切称为“阿姐”的全国人大代表房奕玲,到村民家走访调研,用瑶族语言(以下简称“瑶语”)开口问道。 受历史条件所限,村里不少老人没上过学,听不懂普通话,只会讲瑶语。走访调研时,房奕玲就用瑶语拉家常,收集建议。作为一名基层少数民族人大代表,房奕玲说,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带到全国人代会上去,让党中央听到最基层的诉求。 地处粤北山区,连南瑶族自治县山清水秀,瑶族人口分布于占全县面积88%的山区,民族风情浓郁。2011年,房奕玲从外地回到家乡连南,成为牛路水村的一名村干部。深耕瑶山十余载,她能讲本地话,了解本地事,是“阿妮”、“阿妹”们的“主心骨”。 瑶寨的大多数妇女都会刺绣,但技艺较为单一,产品基本是自用。看好瑶绣产业的前景,房奕玲就把村里的妇女组织起来,外出参加刺绣培训,还邀请讲师到村里授课,学习更先进的手法。 “培训后,绣娘的作品更有新意、更受欢迎,在家就能利用空闲时间灵活创收,有些人一年可以收入两三万元。”房奕玲说。 同时,房奕玲还重新组建牛路水瑶山康乐歌舞队,组织村妇女学习当地的瑶族歌舞,传承瑶族文化。在瑶歌里,大家热情地歌唱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瑶族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来,歌舞队已经能到县城表演,唱原生态瑶歌、编小品、编广场舞,《沙腰妹嘟嘟》、《祈福长鼓舞》、《瑶家生活幸福来》等作品多次获奖,成了村里一张文化“金名片”。房奕玲还把妇女权益保障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普法内容融入表演中,让基层群众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在房奕玲看来,基层工作虽辛苦,却有意义,每当尽自己的努力干成一件又一件事,看到乡亲开心的笑容,她总会觉得充满力量。 房奕玲代表(右二)同村里妇女同胞制作传统非遗瑶族山糯白糍。(清远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2023年,身为牛路水村党总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村妇联主席的她,又多了一重身份——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牛路水村的人大代表联络站设在村委会的小院里,和房奕玲日常工作地点仅一墙之隔。除了一月一次的人大代表接待日,村民日常来这里,也能找到房奕玲。 除了联络站,在基层工作的她,履职更多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姐妹一起坐在房檐下刺瑶绣,一针一线中就能问上几句;上班路上迎面遇到村民,她也会“拉搭”一下。“因为我在村里也做了十几年的村委干部,好多群众都有我的电话。他们一般有什么事情,也会打我电话。” 县里有些村庄地方偏僻,房奕玲就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听取大家的真实意见和想法。 改善家乡山区交通条件,始终是房奕玲心里牵挂的事。在履职两年来提交的11件建议中,涉及交通领域的是最多的。 房奕玲深知,交通不便是粤北山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差距较大的原因之一,“我们群众特别希望能够把高铁建到粤北山区”。 “如果路通了,我们的经济会跟着上去。”站在田间地头,房奕玲畅想起交通改善后的画面:有了高铁,连南肯定能吸引更多的客人来观光旅游,旅游经济收入会增加;路通了,粤北山区的农副产品能够更好地“走出去”;村民去大城市,看外面的世界也更加方便,生活会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