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不同教育层次可“破壁联动”!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建言科技人才培养

时间:2023-09-14 来源:南方+
分享到:

  9月13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组织102名在粤全国人大代表继续分赴全省各地调研。

  其中一组来到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的教育和人才支撑进行考察。

图片

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在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调研

  “深入实验室,了解到科研成果如何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中应用,我备受触动,也深感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委会副局级专职委员、少年家事审判庭党支部书记陈海仪感慨地说。

图片

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在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调研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教育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在现场,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魏明海介绍的该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卓越应用人才分类培养”双通道模式引起了不少代表的关注和思考。前者突出“基础+创新”,通过科教协同,助力学生高质量深造与科研创新;后者则强调“基础+应用”,以产教协同模式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

  实际上,如何打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之间的壁垒,推动科技创新的联动一直是这两天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双元制源自德国,是一种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模式。全国人大代表,五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中德(江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崔岩曾在德国留学并取得博士学位,对这一模式非常熟悉,并在五邑大学进行了类似的尝试。

  崔岩表示,五邑大学目前与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合作共建了“工业4.0”创新示范工厂,对学生开展理论、实践双向培训。“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目前就业率达到了100%。甚至许多学生还没毕业,企业就已经主动过来招聘了。”他说道。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全汉炎认为,当前中小学在科技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中主要承担着打基础、做铺垫的作用。他说:“最关键的是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科研习惯。”

  在他看来,建立起一套联合不同教育层次和类型的培养机制,正是一条可行的措施。“比如今天我们调研的广州大学减震防灾与安全实验室,就可以考虑向中小学生开放,成为科普基地,让学生们有机会和科研人员展开交流,这很有可能在孩子心中埋下深耕科技创新领域的种子。”

  陈海仪同样认为,不同教育路径要相互融合,激发人才培养的联动效果。她说:“通过科研院校与职业学校的合作联动,我们不仅能够培养出科技创新领域的高端人才,也能够保障基础技能人才培养顺畅落地。”她也结合自己对未成年人及家庭教育等领域的长期关注,提出可以将高校等科研实验室作为一个契机,进一步将科学素养的培育向全社会不同平台和领域推广出去。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