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广东职业教育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9月26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省政府关于推进我省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报告显示,全省615所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服务在校生294.1万人。每年,广东省各职业学校为各行业输送70万以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且连续多年保持高就业率。
打造“工匠之师”
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奖数,广东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为广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显示,广东坚持把分类考试作为高职学校招生的主渠道,实施自主招生、“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招生录取,完善职业学校“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执行高技能人才免试入学政策,在省级(含)以上行政部门主办的职业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符合国家、省、学校相关要求的,可免试录取。
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和教学能力,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广东注重锻造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优先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打造一批金专业、金课、金师、金教材。分别建设国家级、省级在线精品课程80门、346门。建设23个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0个国家“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双师型”专任教师占比超过65%,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奖数连续多年全国第一,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工匠之师”。
完善院校布局
21个地级以上市本科高校(校区)和高职学校实现全覆盖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广东省不断构筑产教共荣共生新生态。
报告显示,近三年,广东优化院校布局,新设一批本科院校(校区)和高职学校,历史性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本科高校(校区)和高职学校全覆盖;推动中职布局结构调整,学校数由2018年444所整合成372所,校均规模进一步增加,布局进一步契合区域产业发展。在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工作方面,广州、深圳入选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6家企业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入选数全国第二;培育建设1223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数量全国第一;企业产教融合投入98亿元,建设校企协同育人平台2089个,近三年接收实习生20.9万,完成协同创新成果转化1371个,发挥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积极用好金融手段
2020年以来安排近400亿元投入职业教育领域
广东还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22年,53所高职院校与24家行业协会(产业园区)、159家单一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打造“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支持多元主体组建108个职业教育集团,建设19个国示范、29个省示范职业教育集团。
在实施区域联动帮扶机制的背景下,广东组织珠三角职业学校面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转移招生”,实现85%学生在珠三角就业。此外,广东建立全省高职、中职生均拨款制度,将省属公办高职、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分别提高到1万元、0.8万元。完善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将免学费补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3500元,达到国家标准的1.75倍。积极用好地方政府债券,2020年以来安排近400亿元投入职业教育领域,支持职业学校校区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