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会议 > 常委会会议 > 会议报道 >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 > 媒体聚焦

广东1.2万名“田秀才”获评“乡村工匠”

时间:2024-11-28 来源:南方农村报
分享到:

  “请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在培养壮大新兴产业方面,有什么大招绝招?”“人社厅将采取哪些措施拓宽企业创新人才职称评审渠道,让‘车间’里的人才、‘田野’里的专家释放创新力?”“省国资委在激发国企科技创新‘动力源’方面有哪些措施和建议?”

  一个个开门见山的辛辣提问,直击广东产业科技创新“痛难点”。11月26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省政府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的现场。这也是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唯一一场专题询问。

  专题询问是人大监督的法定形式。一问一答,有来有往。在这场查短板、找弱项、理思路、聚合力的会议上,12位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抛出多个热点问题,向相关部门负责人发出“人大之问”。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

  1.2万名“田秀才”获评“乡村工匠”

  当前,企业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时,常常因非传统的学术背景、论文专利竞争力不够等因素而遭遇障碍。针对这些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李雅林提问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采取哪些措施拓宽企业人才职称评审渠道,让“车间”里的人才、“田野”里的专家也能实至名归,激发企业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近年来,我们坚持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在放权松绑、完善机制、优化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杜敏琪介绍,省人社厅已出台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12份职称评价标准条件,近5年评审出超过1万名新产业新技术工程师。同时,为促进湾区人才融通,省人社厅推动了4907名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便利执业。

  针对唯论文、唯奖项、唯科研、唯头衔等评价导向,杜敏琪表示,省人社厅正大力推行代表作制度,让人才自选最能代表技术能力水平的业绩成果提交评审。开展“乡村工匠”评审,1.2万名“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开展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贯通评价,4400名高技能人才取得专业技术职称。未来还将进一步打破户籍、身份、档案等制约,畅通民营企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

  关于培养壮大新兴产业

  3-5年内打造3-5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

  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丁建庭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涂高坤提问,广东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在创新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提质,培养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方面有什么大招绝招?

  涂高坤表示,广东将统筹发展传统、新兴及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将在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等领域培育新增3-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新兴产业领域,广东还将大力培育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挖掘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经济增长点,目标是在这些领域形成4-5个超五千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广东产业发展“新引擎”。

  为强化工业投资,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步伐,广东将以落实国家“两重”“两新”政策为契机撬动工业投资增长,争取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力争推动超过9000家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赋能产业提档升级。

  关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连续多年财政科技支出全国第一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下一步广东将采取哪些财政措施,强化企业在科技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促进技术和产业有效对接?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陈景勇向有关部门进行提问。

  省财政厅副厅长李树林回应称,省财政厅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财政优先保障的重点领域,连续多年财政科技支出全国第一,去年全省科技支出达980亿元。基础研究方面,财税政策优先向科技型企业倾斜;税收政策方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措施帮助企业“开源节流”。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负达1787亿元,同比增长5.7%。

  据悉,广东约90%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研发机构等来自于企业。然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市场开拓困难、数字化转型“乏力”等,国企创新动力不强,容错纠错机制不健全等,均制约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对此,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李红就如何破除企业创新困境发出提问。

  省国资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王奇表示,省国资委在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下功夫,允许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并用好现有激励政策,支持国有企业对科研人员开展中长期激励。同时,成立重大人才工程人选引进申报工作专班,推动省属企业制定人才支持保障政策。截至2024年6月,省属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约6.9万人,技能人才约5.6万人,“国家卓越工程师”1名,博士工作站28家,博士后工作站19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3家。

  关于科技成果产业化

  破解“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难题

  近年来,广东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方面推进了一系列的举措,但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时,“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问题仍然存在。聚焦这一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刘建达向省科技厅发出提问:“将采取哪些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积极性?”

  “全过程创新链中,成果转化是五环当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关键之一就是要解决职务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问题。”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介绍,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广东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实施方案》,通过优化资产管理、加大激励鼓励和行政司法协同保护等措施,解开束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看得见的“粗绳子”。

  据介绍,近期出台的《广东省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认定工作指引(试行)》,就明确了尽职免责的条件和情形,解决了“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谁来用”四大问题,以解除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的顾虑。

  专题询问始于“问”,但不止于“答”。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本次专题询问为契机,进一步聚焦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紧紧围绕广东重点推动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