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资讯 > 市县人大

江门开平:人大赋能破局 古镇破茧蝶变

时间:2025-10-29 来源:江门日报
分享到:

  赤坎华侨古镇,这座镶嵌在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位置的璀璨明珠,曾因华侨文化和百年商埠的辉煌印记闻名遐迩,却也一度因停滞不前陷入沉寂。如今,漫步于古镇的青石板路上,骑楼连绵成景,非遗展演轮番上演,游客穿梭于文化场馆与特色商铺之间,一幅“文旅融合、产村联动”的现代化画卷徐徐展开。

  这背后,离不开开平市各级人大代表的持续发力——从攻坚基础设施到推动文化传承,从促进产业协同到响应民生需求,人大力量始终是坚定推动赤坎古镇现代化文旅产业建设的“核心引擎”。

  破局开篇,聚焦痛点 打通文旅“主动脉”

  2021年,江门市人大代表、赤坎旧埠旅游发展公司事务总监胡冲毫当选江门市人大代表后,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外围市政道路通车的建议》。当时,古镇正处于文旅开发的关键期,但高速出入口与古镇核心区的交通衔接不畅,成为制约游客导入的“头号难题”。“调研发现,不少游客反馈‘入镇难’的问题,节假日拥堵更是常态,这不仅影响游客的体验感,更会让潜在游客望而却步。”胡冲毫在建议中直言。

  这份建议很快得到江门市、开平市两级人大的重视。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收集民意、召开专题调研会分析症结、组织督办会推动落实,赤坎大道、中阳高速赤坎出入口等关键交通节点在古镇项目试运营前相继通车,外围市政道路网络全面成形。这一突破被南方网评价为“打通了赤坎文旅发展的‘主动脉’”。

  交通瓶颈的突破,只是人大代表破解赤坎发展痛点的第一步。在古镇开发初期,土地征收、历史建筑保护与水资源保护区调整等政策性障碍,也曾让项目推进举步维艰。“十年磨一剑,赤坎华侨古镇的开发不是简单的商业项目,而是涉及多方利益协调的系统工程。”胡冲毫回忆。他将项目推进中的实际困难整理成专题调研报告,通过人大渠道提交至相关市政府职能部门。

  后续,古镇开发中的征地、历史建筑保护等政策性障碍逐步得到解决。截至2022年底,古镇核心区征地工作完成率达100%,19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完成修缮,为后续文旅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协同发展,多级联动 构建“大文旅”格局

  早在2022年,胡冲毫就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赤坎与周边镇村联合,打造大度假区概念的建议》,直指开平文旅“多点散点、各自发展”的痛点,江门开平市人大高度关注此建议,通过先后组织市政府和镇有关职能部门现场视察和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推动桌面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助推赤坎华侨古镇发展道路上,开平市各级人大代表在协同发展中积极履职尽责:江门市人大代表胡冲毫聚焦赤坎文旅发展,提交多项具体建议;开平市人大代表司徒羡策关注村集体经济发展需求,提出“利用闲置农田发展观光农业,配套古镇游客体验需求”的建议。赤坎镇人大代表谭桂芳、邓仗先聚焦村民需求,提出一系列建议。目前已经初见成果:永坚村委会正推进农田及空地招商工作;其中由华侨捐建,如今停办的教伦小学成为文旅项目“御鹿花园”,已对外开放。“御鹿花园在保留教学楼原貌的基础上,里面搞起博物馆、咖啡馆等打卡点,既保护了老建筑,又能吸引游客,现在周末还有不少游客来打卡,村民也常来散步。”赤坎镇人大代表,中股村委会干部谭桂芳说道。

  这种“多级联动”的模式,不仅激活了赤坎周边镇村的发展活力,更让赤坎华侨古镇的文旅辐射效应持续放大。“以前是‘各唱各的戏’,现在是‘同台共舞’,人大代表就像‘黏合剂’,把分散的资源拧成了一股绳。”赤坎镇人大主席司徒建军说道。

  文化铸魂,守护非遗 激活华侨文化生命力

  每年中秋,在江门开平市赤坎镇护龙村都会上演“护龙村舞火龙”的节庆民俗活动。“护龙村舞火龙”是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代,以稻草扎龙、插香起舞的独特形式,寄托着侨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传承人才断层,火龙表演曾一度停摆。2021年,邓仗仙当选赤坎镇人大代表后,提交相关建议,提出“进校园、进景区、建基地”的传承思路。目前,“护龙村舞火龙”传承项目已纳入开平市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范围,邓仗仙走进校园开设“火龙文化课堂”,教授学生扎龙、舞龙技艺,目前已有多家学校十几名学生参与学习,组建了少年火龙队伍。

  同时,邓仗仙曾为古镇景区提供舞火龙技术支持,安排人员到古镇现场扎制火龙,供景区请人表演。2019年中秋期间,护龙村组织的舞火龙活动吸引了众多乡亲参与,据派出所统计,参与人数超过3000人,相关活动在当地引发热烈反响。

  除了非遗保护,华侨文化的挖掘与活化,也是人大代表关注的重点。胡冲毫在2023年提交的《关于依托赤坎华侨古镇文旅旗舰项目,带动开平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代表建议》中,明确提出“系统展示华侨文化,打造文化场馆集群”的建议。目前,在人大代表的推动下,赤坎华侨古镇已建成“华侨博物馆”“骑楼文化展示馆”“侨批记忆馆”等多个文化场馆,通过实物展览、多媒体互动等形式,生动再现赤坎华侨的奋斗史。

  “文化是古镇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文旅项目,就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胡冲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将持续探索更贴合时代的展示方式,让华侨文化触达更广群体。

  民生为本,响应群众需求 让文旅发展惠及民生

  江门开平市人大代表司徒羡策始终关注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2022年,他在调研中发现,开平市永坚村委会14个村小组存在“电线杂乱、外立面破旧、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与古镇的优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为此,他提交《关于推进赤坎古镇周边村庄环境提升的建议》,建议将村庄环境改造与古镇文旅配套相结合。目前,永坚村已完成外立面改造、电线入地、停车场建设等项目。

  截至2023年底,永坚村委会14个村小组已全部完成环境提升,建成了多个临时停车场,节假日期间为古镇分流游客车辆,村民通过收取停车费实现增收。同时,司徒羡策还推动村委会在周边开设集市,节假日期间为游客提供停车服务及小食品等,惠及众多村民。“以前觉得古镇发展只是景区的事,跟我们没关系,现在才发现,我们也能成为文旅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永坚村村民司徒姨笑着说,她还在司徒羡策的鼓励下,在集市上摆了个小摊位,卖自家做的豆腐角、艾糍等地道糕点小食,“节假日游客多,一天能卖几百块,比在家闲着强,而且能跟游客聊聊天,挺开心的。”

  除了村民需求,游客的体验感也是人大代表关注的重点之一。2023年春节期间,胡冲毫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收集到游客反映的“停车场不足、餐饮排队时间长”等问题,立即提交《关于应急解决赤坎古镇游客服务短板的建议》。开平市人大第一时间组织文旅、交通、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召开协调会,推动国企投入建设南门停车场,引入流动餐饮商户、小商品零售等多元化业态,有效缓解了游客的“停车难”问题。据业内统计,2023年春节假期,赤坎华侨古镇游客满意度显著提升,打造全国文旅融合新IP的进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文旅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生活更美好。”开平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开平市人大将持续发挥代表作用,建立“文旅发展民意收集—建议提交—督办落实—效果反馈”的闭环机制,让人大力量始终扎根群众、服务群众。

  未来展望,人大赋能不止步 擦亮文旅金名片

  踏入2025年的新起点征程,江门市开平市赤坎华侨古镇的现代化文旅建设已进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胡冲毫表示,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赤坎华侨古镇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2024年上半年客流量已达110万人次,朝着“粤港澳大湾区华侨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稳步迈进。人大代表们的新思考、新建议,持续为古镇注入新动能。

  “赤坎华侨古镇的发展,是开平市人大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开平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在采访时表示,未来开平市人大将继续聚焦“文旅强市”战略,以代表履职为抓手,在政策支持、资源整合、民生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古镇不仅成为展示华侨文化的“窗口”,更成为推动开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从沉睡的百年侨镇,到沸腾的文旅新地标,古镇的蝶变是人大力量与政府担当、群众智慧同频共振的结果。在这片承载着华侨记忆与时代梦想的土地上,人大代表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正以持续的履职热情,为开平市现代化文旅建设书写新的篇章,让这座侨乡城市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