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以地方立法筑牢“产业强市、和美揭阳”绿色生态底蕴
初秋时节,从榕江之畔到练江两岸,从城乡街巷到山海之间,揭阳的大地处处生机盎然。宽阔整洁的城市道路、绿意环抱的生态公园、碧波荡漾的练江水系、秩序井然的城乡面貌,共同勾勒出一幅“产业兴、环境美、群众乐”的新图景。
这份可感可见的变化,背后蕴藏着揭阳市多年来坚持依法治市、以法护城的坚实步伐:2017年以来,揭阳市人大常委会紧扣群众关切和发展所需,连续出台多部生态环境与城市管理领域地方性法规——《揭阳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揭阳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揭阳市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揭阳市市容管理条例》《揭阳市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管理条例》《揭阳市全民义务植树条例》《揭阳市练江流域协同保护规定》,以法治之力筑牢美丽揭阳的制度根基。
这些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让揭阳的生态治理有法可依,也让城市更新有章可循、社会共治有据可行,成为揭阳加快打造“产业强市、和美揭阳”的重要支撑。
立法先行,以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让法治成为生态保护最硬的约束。”这是揭阳市人大常委会在地方立法工作中始终坚持的理念。
早在2017年,揭阳就敏锐地抓住城市建设中扬尘污染防治的痛点,率先出台《揭阳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对施工、运输、裸土覆盖等全过程作出细化规定,为建筑工地、运输车辆的扬尘管理立下“硬杠杠”。条例实施后,全市扬尘治理责任体系不断完善,工地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城市空气质量逐年改善。
2018年,《揭阳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标志着揭阳在固废治理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该条例不仅明确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分类投放责任,还对违法倾倒、运输垃圾等行为设定了法律惩戒。如今,从城区到乡镇,分类垃圾桶已逐渐成为街头标配,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不断提升。
2019年,针对榕江、练江等流域污染治理的现实难题,揭阳市出台《揭阳市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将水质考核、排污许可、河长制等内容纳入法治轨道,为打好碧水保卫战提供坚强法治支撑。
“生态立法让揭阳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也让环境治理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是制度化、长期化的行动。”揭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表示。
依法治理,让城市更有序、更宜居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提质升级阶段,揭阳市又相继出台了两部“城市治理型”法规——《揭阳市市容管理条例》和《揭阳市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管理条例》,为城乡管理注入法治力量。
2021年实施的《揭阳市市容管理条例》,从市容秩序、户外广告、道路保洁、建筑立面等多个维度,对城市管理进行了全面规范。条例施行以来,全市“门前三包”责任制全面落实,广告招牌、车辆停放、市场秩序等顽疾得到有效整治,城市形象实现了从“整洁有序”到“精致美观”的转变。
同年出台的《揭阳市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管理条例》,通过立法手段在“安全”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条例明确划定“禁放区”,并建立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许可制度,既保障了群众的节日氛围,又有效预防了火灾和污染事件的发生。依法治理也让“城市管理靠宣传”转变为“靠制度、靠规范”,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全民共建,以制度激发社会绿意
2025年4月,《揭阳市全民义务植树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揭阳市推动全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
条例明确规定,公民除集中植树外,还可通过认建认养、捐资造林、抚育管护等多种形式履行义务。今年我为家乡种棵树小程序新增义务植树基地70个,新种0.72万株树苗,助力城乡绿意盎然,形成“共植一片绿、共护一座城”的生动局面。
同年,揭阳出台《揭阳市练江流域协同保护规定》,以法治手段推动跨区域生态共治。6月13日上午,揭阳市人大常委会联合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在汕头举行《汕头市练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揭阳市练江流域协同保护规定》新闻发布会,进一步确立了“上下游协同、左右岸共管”的治理机制,明确各地政府的流域管理责任,实现了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监测监管的“同频共治”。
以法促治,夯实“产业强市、和美揭阳”绿色底蕴。近年来,揭阳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小切口”“小快灵”,不断完善生态与城市管理法规体系,为全市发展营造了清朗、规范、有序的环境。从扬尘治理到垃圾分类,从水环境保护到全民植树,揭阳的每一部地方性法规,都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法治注脚。
这些立法成果的累积效应,正在转化为揭阳城市竞争力的现实优势。如今的揭阳,正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石化、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项目竞相落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宜居宜业的投资环境。
而这也透视出揭阳坚持用法治思维和制度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稳定、公正、透明的制度保障,使“产业强市”和“和美揭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从制度之笔,到生态之绿,再到产业之强,一部部地方性法规正汇聚成揭阳建设“产业强市、和美揭阳”的法治合力,生根于大地之上、山水之间,成为揭阳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