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人大“建议”助力 “斗鱼”游出致富路
在阳江市江城区城西街道第一埒村的池塘边,养殖户陈伯的日常就是把网兜探进水里,将色彩斑斓的斗鱼捞起,放入特制的玻璃容器中。“这些高颜值小家伙很受欢迎,通过直播卖出去,能给我们带来相当可观的收益。”陈伯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镜头里,各类颜色的斗鱼跳着水中芭蕾,尾鳍像展开的锦绣折扇。直播间里的留言刷个不停:“要这条红纹的”“打包那条蓝闪的”……镜头外,第一埒村电商产业基地呈现一片热闹的景象:培训室里村民正跟着老师学习运营网店,快递小哥忙着给“斗鱼”打好包装。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荒草过膝的闲置校舍呢?而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人大“建议”办理和代表的助力推动。
办理人大“建议” 闲置校舍变“斗鱼”舞台 驻城西街道人大联络站的江城区人大代表吴仕辉在走访时,总被村民的叹息牵动着:老校舍荒废着,年轻人想搞电商却没场地。为此,吴仕辉踩着泥路走遍鱼塘和田埂,与企业和养殖户深入交流后,提出《关于盘活闲置资源建设村级电商综合平台的建议》。 这份建议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村民的期盼,一头通向发展的蓝图。建议一经提出便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快,经过精心改造,共1.1万平方米的第一埒村闲置小学和周边地块被盘活,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电商基地拔地而起。通过多方协调,成功引入专业的电商运营团队、斗鱼养殖技术专家以及物流企业等资源,闲置的校舍摇身一变成为电商产业大舞台。 吴仕辉表示,采取盘活闲置资产的方式,成本比新建项目减少50%。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培育特色产业、集聚电商人才,采用“强村公司运营”的模式,可以走出一条扎根乡土的特色现代化产业之路。 当首批斗鱼养殖箱搬进崭新的电商创意园时,养殖户们摸着玻璃墙笑着说:“老校舍活了,我们的好日子也到来了!” 靶向补链 人大代表跟踪督办合力推动 最近在主题活动期间,江城区城西街道人大工委组织代表再次来到第一埒村进行视察,从乡村振兴街的青石板路到电商创意园的直播间,从市禾虫产业研究院的培养土到“斗鱼”池塘边,深入了解项目基本情况、建设进展以及社会效益等。 代表们一路走、一路记、一路议,既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找思路、解难题,也为电商创意园的发展瓶颈寻求突破口。在一次次扎进电商创意园“把脉问诊”中,代表们盯上了产业发展堵点:“斗鱼”标签模糊、知名度不高、物流慢……城西街道人大工委当即带着“问题”建议街道办事处:“要让小鱼游得更远,得先保证好供应链!” 随后,在代表的推动下,养殖户、销售企业拧成一股绳,组建“斗鱼产业联盟”,设计出带着水波纹元素的“中华斗鱼”LOGO,线上线下都统一了招牌。电商配套服务也紧随其后,在完善物流体系建设的同时,培育饲料、水族器材等上下游产业电商团队,构建起功能齐全的镇级电商生态。 代表们紧盯着产业链的“人才断点”开药方,推动阳江职院成立第一埒村电商产业学院,依托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培育主播、运营等专业人才。20多个本土主播团队里,有曾经在外打零工的90后女生,如今能熟练运营短视频账号。年培训200人次的产业学院里,村民们跟着高校老师学数据分析,还有网络新名词等。 定期听街道办事处汇报产业基地发展情况、带着问题清单开展“回头看”视察活动,代表们的记事本越记越厚,电商基地的产业链越织越密。 电商赋能 “斗鱼”成为群众致富香饽饽 江城区城西街道第一埒村依托斗鱼产业,把农村电商综合平台做活做旺,形成了完整的养殖、饲料、器材、直播、物流产业链,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今第一埒村的成绩单十分亮眼:超40家企业进驻该电商创意园,2025年的营业额即将冲破3.5亿元,带动了周边超1000名村民就业。村民们对电商产业基地纷纷竖起大拇指:“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到家庭,又能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比之前在外地打工幸福多了”。 这股蓬勃势头还在延续,江城区人大代表冯从明接续提出《关于加强城西街道电商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目前已经摆在了街道办事处的案头。从代表调研提出建议,到人大工委监督推动,再到政府部门落实落地,这套“闭环机制”像精密的齿轮,推动着资源往产业里涌、人才往乡村聚。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赛道上,城西街道人大工委用这样的“人大方案”,让发展的接力赛跑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