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杂志 | 阳江:法治护航 向美而行
6月20日出版的《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2期,刊发了《阳江:法治护航,向美而行》。全文如下。
2024年11月,第22届国际花园城市总决赛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共有53个国家的260个城市挺进决赛。在这被誉为“绿色奥斯卡”的全球角逐中,阳江以生态之美、发展之力、人文之韵脱颖而出。这份荣誉的背后,凝结着阳江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依法履职的担当与作为,从宜居环境塑造、宜业生态优化、宜游品牌打造三个维度精准发力,护航幸福之城向美而行。
立规护安居 绘就宜居城市新图景
漠阳江畔,时常可见摄影爱好者们手持“长枪短炮”,拍摄极危物种勺嘴鹬等珍稀鸟类。
漠阳江是阳江人民的母亲河。十多年前,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布局失衡、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给漠阳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严峻考验。
行法以治,方得善治。2018年12月30日,阳江市漠阳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剑指流域内废污直排,从源头守好全市人民“生命之水”。
阳江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立行并重,组织开展立法后评估,以良法善治助推生态环境改善。截至当前,漠阳江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和达标比例均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常年达标率为100%。“条例的有效施行,为阳江赢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起到了立法示范引领作用。”参加竞选“绿色奥斯卡”桂冠的有关负责人感慨。
以法治护航宜居之地,必须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阳江市人大常委会相继颁布实施扬尘污染防治、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水产养殖尾水污染防治等条例,以法治之力守好人民群众的美好家园。近年来,阳江陆续获得国际花园城市、中国长寿之乡、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美誉,成为一座妥妥让“本地人安心、外地人艳羡”的宜居之城。
法治优沃土 厚植宜业发展新优势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围绕市委关于加快打造与大湾区“同标高”、“零距离”营商环境的要求,阳江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足职能职责,打好组合拳,凝聚起全市三级人大、五级人大代表加力提速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劲势头和强大合力。
2024年,全市三级人大联动,推动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和基层立法联络单位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前哨站”。五级人大代表化身营商环境监督员、宣传员,进站入点接待各类市场主体6600多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500多件,推动解决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700多个。按照“集中一个月·履职贯全年”原则,五级人大代表奔赴各县区开展营商环境优化集中视察活动和专题调研,形成10多篇高质量调研报告供市委决策参考,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出台30多项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过去一年,阳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增速居广东首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7.7%,增速位居全省第三,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44526户,同比增长4.97%,走在全省前列。
良法塑品牌 激活宜游城市新活力
“碧海银滩沙似雪,青峰翠岭雾如绡。海陵岛上渔歌绕,马尾船头雁影遥……”这个藏在北纬22°的东方夏威夷,今年五一期间又迎来了客流高峰。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海一号”古沉船,成为海内外游客最亮眼的打卡点。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阳江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立法工作放在“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的使命任务中谋划推进,以“小切口、有特色”立法助力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深挖阳江海丝文化内涵。
2019年10月,阳春石望铸钱遗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江由此新增一张闪亮的“金名片”。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市人大常委会谋定而动,颁布实施阳江市石望铸钱遗址保护条例,并接连出台公园绿地管理、文明行为促进等条例,推动市政府出台一系列务实举措,从点、线、面构筑起具有阳江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和文旅发展法规制度体系。
法治护航下,“半城山海半城鸢,万里海丝万里传”的阳江,已然成为全国最具烟火气的旅游城市之一。2024年,全年游客接待近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150多亿元,宜居宜业宜游已成为这座“国际花园城市”最靓丽的标签,更是法治护航阳江高质量发展铿锵有力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