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资讯 > 市县人大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山:聚焦发展“瓶颈”精准立法

时间:2024-07-31 来源:《中国人大》杂志2024年第13期
分享到:

  7月5日出版的《中国人大》杂志2024年第13期,刊发了《中山:聚焦发展“瓶颈”精准立法》

中国人大杂志 中山.jpg

中国人大杂志 中山.jpg1 (2).jpg

  全文如下

   岭南仲夏,伶仃潮平两岸阔。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于6月底正式开通,位于伶仃洋畔的广东中山正抢抓新机遇,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加速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以此为遵循,近年来,中山市人大常委会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坚持时、度、效相统一,坚持因需应时、统筹有序推进新时代地方立法,为中山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抓准立法时机

  推动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

  在中山市神湾镇,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项目外沙科创城三期已有数栋厂房完成首层钢筋搭建。谈起一个多月前的动工仪式,项目开发方负责人韩文辉依然历历在目。“短短24分钟内,从土地证到施工许可证,项目开工所需的‘四证’便相继出具!”他感慨道,“中山的营商环境有了质的飞跃。”

  深中两地营商环境一体化是中山探索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地方立法要合时,就是要抓住时机、顺应时势立法,要遵循客观规律和立法规律开展立法工作,坚持时间服从质量,努力让每一部地方性法规都满载民意,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李长春介绍。

  为抢抓深中通道开通的历史机遇,解决好制约中山区域改革发展的实际矛盾与主要问题,中山人大先后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全面规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为构建企业从开办、投资建设、生产经营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体系提供法治保障;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贯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人才的交流互通,支持并规范高端人力资源服务等业态发展。

  这两部地方性法规均于2024年1月1日开始施行,为加快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深度推进深中一体化,打下了扎实的制度基础。

  立足地方特色

  助推解决“工改”难题

  6月22日,是中山打响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战,破解土地碎片化瓶颈的第900天。两年多来,中山全市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9万亩,成功招引企业993家、服务本土企业738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额近1700亿元。通过“工改”,中山跳出了土地碎片化的瓶颈,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这份沉甸甸的“工改”成绩单背后,离不开人大立法的保驾护航。近年来,中山人大坚持聚焦制造业当家等重点领域立法,制定了工业用地保护管理规定和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从明确工业用地保护线总用地面积、工业用地占全市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保护红线内工业用地面积不得低于工业用地保护红线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到厘清政府、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主体的责任,再到建立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转移、处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和信息追溯的制度体系等,两部条例针对土地碎片化制约高质量发展、工业固废污染防治难等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作出具体规定,通过“小切口”立法,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增强了地方性法规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问题“量身制定”

  回应民生关切

  “原来的自来水有些杂质、铁锈,现在改造了以后水就比较清澈了。”谈起老旧小区供水改造效果,紫茵庭小区居民赵文智坦言。供水改造的实效,正是中山人大立法追求的成效。

  为了破解市民普遍关切的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严重老化、管网漏损率居高不下等民生问题,中山人大制定了供水用水条例,明确将二次供水设施纳入公共供水设施范围管理,由供水企业负责改造、维修和养护,不得将家庭用户水表前的损耗转嫁给用户。

  配合条例的实施,中山公用水务持续多年推进全市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老旧管网改造、智慧水表安装等民生项目建设,切实让千家万户用上“放心水”。

  新形势新任务对人大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中山人大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目标导向,坚持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原则,精准做好地方立法工作,保证各项法规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李长春如是说。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