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资讯 > 市县人大

东莞:立法守护非遗根脉 让非遗“活”起来

时间:2024-04-18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分享到:

  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店、炽华兴麒麟醒狮店……漫步在“东莞非遗第一街”——石龙镇百年老街中山路,既能欣赏到独特的骑楼建筑,又能收获传统的非遗体验,这种“非遗+老街”的时尚碰撞正在让非遗“活”起来、“潮”起来。

  记者近日从东莞市人大常委会获悉,今年东莞将通过立法守护非遗根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街区”“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均已被写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

  东莞1.jpg

   茶山镇国家级非遗项目“茶园游会”。

  百年老街与非遗“双向奔赴”

  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常常用在新居入伙、婚嫁生子等喜庆大事上,有着步步高升、一帆风顺的好意头。2010年5月,石龙镇的“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被认定为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加入制屐行业当中,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面临失传风险。2023年,该非遗项目被列入市级非遗濒危项目。

  石龙是东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文化氛围浓厚。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石龙将中山路打造成了“东莞非遗第一街”,目前已进驻近十个省市级非遗店铺。每家店铺在保留展示销售的基础上,都设置了体验区,解锁“非遗+体验”新模式。

  争取恢复“寒溪十四景”

  再过一个多月,东莞就将进入一年一度的龙舟季。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龙舟文化在东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东坑镇的陈先生日前向东坑镇政府建议,逐步恢复东坑龙船趁景,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

东莞2.jpg

   龙舟文化是东莞非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东坑曾是寒溪河流域龙舟文化重镇,全镇各村共拥有28条传统特色龙船,以前每年端午节都会举办隆重的游龙趁景活动,更是‘寒溪龙船十四景’重要组成,也曾派出代表队参加过东莞市龙舟锦标赛及镇街比赛,可惜因故中断多年,实在惋惜。”陈先生说,东坑镇有着农耕卖身节、糖不甩技艺、木鱼歌等多个非遗文化项目,近年相邻的横沥、寮步等多镇均开始重视龙舟文化,东坑镇的龙船虽多已损坏,但各村仍保存着老龙头、龙鼓、龙桡、龙旗、奖杯等历史印迹。建议文化主管部门收集各村龙头、龙鼓等龙船老物品,可在卖身节、端午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非遗活动中做特别展览活动,同时也积极推动各村购置新船,恢复东坑龙船趁景,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

  《意见稿》提出,鼓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辖区内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可以从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向市文化主管部门推荐列入上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

  对非遗进行“分类保护”

  近年来,东莞高度重视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申报工作,扎实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截至目前,东莞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54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67项,传统技艺、民俗、传统医药等十大类别非遗全部涵盖。

  以立法的形式对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这是东莞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意见稿》中提出对非遗“分类保护”,其中,对具有生产性技艺和社会需求,能够转化为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服务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应当通过培育和开发市场、完善和创新产品或者服务、建立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引导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等方式,实行生产性保护;对受众较为广泛,活态传承基础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指导项目保护单位通过培养后继人才、提供必要场所和资金、开展项目保护优秀实践案例和创新案例遴选、加强宣传推广等方式,实行传承性保护。

  如何让非遗“活”起来?《意见稿》写明,支持将非遗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结合,发展非遗旅游,促进非遗融入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旅游空间;遴选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群众广泛认可的非遗设施场所和提供非遗体验、研学等服务的旅游相关场所,设立非遗体验基地;支持在已有旅游线路中有机融入非遗展示体验等内容,推出非遗特色旅游线路。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