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集 > 热点专题 > 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 > 媒体报道

打造一站式大湾区法律服务中心

时间:2019-01-29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一直为代表委员高度关注。在28日的省两会会场上,记者发现,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纷纷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促进规则相互衔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打造优质生活圈等方面为大湾区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大湾区一词成为会场热议的高频词。
  如何真正实现“港澳所需”“广东所能”“湾区所向”,不少代表委员建议,应该从打造三地共融共通共享的资源体系入手,通过加快搭建政务、法律、营商、科技等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大湾区产生资源集聚效应,引领我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促进规则相互衔接▶▷建议搭建政务服务大数据共享平台
  报告指出,要以规则相互衔接为重点,携手港澳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省人大代表、珠海市金湾区区长赵伟媛认为,推动大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塑造三地一致的营商环境至关重要,要加快打造科学、客观的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分析系统,搭建政务服务大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全面准确了解广东各城市与港澳在营商环境上的制度、管理差异,对标制定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政策制度,还可定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论坛及营商指数发布会,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竞争优势。
  “我们要在打造一站式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服务中心、国际争议解决中心和研究机构等方面做更多努力,构建新型的法律体系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省人大代表、万商天勤(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深圳市律师协会副会长韩俊认为,由于粤港澳三地法律体系存在差异,目前亟待建立一个三地协同的新型法律体系,促进资本、人员等流动,可考虑降低港澳律师进入内地工作的准入门槛,开放内地律师事务所聘请港澳律师担任法律顾问,进一步推广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的“联营律师事务所试点”,推动内地与港澳的仲裁员、调解员、律师形成有效的合作培训、互介交流机制。
  “这是江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省人大代表、江门五邑大学党委书记张焜说,报告提出要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设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江门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个契机,积极引进香港和澳门的先进技术和高水平人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十分期待,他希望在广州开发区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中心,深化与港澳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深度合作,推进高端医疗器械前沿技术成果产业化。“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支点,打通粤港澳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制度梗阻,加快港澳创新医疗技术在大湾区落地,打造大湾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议伶仃洋通道建设成公铁两用
  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加强设施“硬联通”和机制“软联通”,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对此,省人大代表、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分院副总工程师潘裕娟认为,当前应重点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网络的互联互通。具体到珠海,可将伶仃洋通道规划建设为公铁两用的三合一通道,即“公路+城际+高铁”的复合通道,并依托伶仃洋高铁通道,将赣深高铁向西延伸,加强东西两翼与珠三角地区的联系。“希望将赣深高铁西延线列入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有关建设安排中,提前做好前期研究,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同时尽快启动伶仃洋通道高铁方案的前期研究工作,尽快实施、早日建设。”
  省政协委员、清远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汉球认为,清远南近珠三角,北靠广西、湖南两省,是大湾区向北辐射的承接带,当前要积极做好联通粤港澳大湾区的配套建设,通过交通、物流和产业做好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另外,要牢牢把握大湾区发展将对优质农产品产生旺盛需求的机遇,发挥清远农业大市的优势,当好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屏障,打造集中连片的生态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让清远成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休闲区和农业产业创新中心。
  省人大代表、汕尾市市长杨旭松认为,汕尾作为两个紧邻粤港澳大湾区的沿海城市之一,接受辐射带动、享受外溢红利最直接、最便利,有条件、也有信心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市,成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生动范例,打造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是汕尾今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根本出路。“我们将坚持绑定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利用深圳对口帮扶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辐射带动,把汕尾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东进的门户和战略支点及大湾区产业转移的主承接区。”
  省人大代表、汕头市海关关长王胜则建议加大力度支持汕头保税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推动粤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广东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重要抓手和支点,促进粤东建设新平台、培育新动能、促进新发展。
  加快打造优质生活圈▶▷建议成立大湾区青年就业创业示范基地
  报告指出,要促进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有序流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人才培养与储备过程中,不仅要引进,还要重视自主培养,为大湾区创新科技驱动提供人力保障。”省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陈林汉认为,大湾区建设需要形成有梯队的人才队伍,这不仅需要高精尖技术人才,也需要通晓国际规则、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管理服务类创新人才,为创新科技发展提供一流的管理服务,不断增强大湾区国际竞争力。他建议,广东在这方面要更加积极主动与香港、澳门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实现三地高校间人才优势互补。
  港澳青年一代如何抓住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受到来自香港、澳门的省政协委员的关注。省政协委员、香港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山认为,港澳青年需要对大湾区发展有更多的认识,才能更好发挥优势、积极参与、施展才华。他希望正在筹建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南沙分校能够成为香港和内地的青年一起求学生活、融合发展的平台,未来还期待在南沙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就业创业示范基地,为大湾区青年的交流互动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广东有许多就学就业创业的香港青年,对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很积极,更愿意留在内地发展。”在省政协委员、香港新鸿基地产执行董事郭基煇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可加快建立一站式信息宣传平台,如推出手机APP,方便三地市民尤其是青年及时查找并了解相关信息及政策。同时,三地也要加快搭建互联互通的教育平台,鼓励香港院校在内地设立分校,共建产业实习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示范基地。
  省政协委员、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白洁认为,岭南文化是粤港澳三地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纽带和文脉,建设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加强文化交流是题中应有之义。未来三年,广东将把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作为落实构建人文湾区的抓手和落脚点,重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等一批具有岭南文化底色的文化品牌,涵盖戏剧、影视、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做到一年四季“月月有节庆,处处有活动”,形成一个永不落幕的文化品牌活动,携手港澳共同将大湾区打造成为中外旅游目的地、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