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集 > 热点专题 >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 评论解读

南方日报评论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2022-03-07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会场内外引起热烈反响,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发展的重要优势。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共同抵御外侮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内蒙古便有“三千孤儿入内蒙”和“齐心协力建包钢”的佳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新的辉煌也需要各民族继续团结奋斗。”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要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必须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思想决定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从而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思想保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做好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广东56个民族齐全,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缩影,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输入最多、增长最快的省份,近500万名少数民族同胞参与了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共享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近年来,广东坚决打赢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省内省外两个“战场”一齐发力,民族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地区与全国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从强化住房、医疗、教育等事业的民生保障,为少数民族群众消除后顾之忧,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地区路通财通,再到推进省内学校“内地民族班三混合”和“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培养一技之长,广东努力做到让民族工作有形、有感、有效,生动体现出四个“与共”所强调的“在一起”的要义。持续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扎实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广东将为服务全国民族团结工作大局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凝聚共识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面宣传引导。每年9月是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成就展、主题征文、话剧巡演、法治宣传教育课堂等活动形式受到好评;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一系列鲜活的事迹发挥着凝聚共识、汇聚人心的示范作用;在社区、企业、学校等平台,广东正在构建起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为我们下一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宣传引导的方式方法,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作出广东努力指明了方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是民族团结之本,是精神力量之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让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推动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同心共筑中国梦。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