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为绿美清远生态建设和五大百亿农业产业“把脉开方”
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第20组和我市选出的省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为绿美清远生态建设和五大百亿农业产业“把脉开方”
7月12-14日,清远市人大常委会围绕 “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的工作部署,结合本市实际,组织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小组第20组和本市选出的省十四届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活动,为绿美清远生态建设和清远五大百亿农业产业“把脉开方”。
为期三天的调研中,代表们听取了市政府关于绿美清远生态建设和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工作情况汇报,前往清城区银盏林场察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市级示范点建设情况,在英德市英红镇、西牛镇分别参观了红旗茶厂和麻竹笋种植示范基地,调研英德红茶和麻竹笋产业发展情况,到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参观了解石漠化治理成效,并走进大坪镇大古坳村调研丝苗米产业发展情况。
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今年以来,清远市明确提出要“高标准推进绿美清远生态建设,切实筑牢北部生态屏障”。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林分优化18.4万亩,“五边”绿化种植1.08万亩,绿色通道提升4660亩。全市规划建设9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规划面积为9.61万亩。
代表们认为,清远森林总面积、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居全省前列,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基础,要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贵清认为,清远要发展旅游经济,打造大湾区旅游目的地,不光要有好看的,还要有好吃的、好玩的。既要用好清远原生态的优势,也要借助民营资本的力量,促进旅游产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效益和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固德赛尔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汤依伟表示,清远农业资源丰富,建议鼓励大型国企参与产业投资,建强产业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统筹引领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和保险支持。“还要支持返乡人才,对参与主导农业产业的各类人才给予更多的激励。”
全国人大代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加田中和水电站运行工韦庆兰建议,以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为抓手,依托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突出民族文化、饮食文化等地方特色,加强农旅创意设计和产品开发,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学习坚持不懈的创业精神、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全国人大代表、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牛路水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副主任房奕玲表示,在调研中学到了很多有益经验,希望带领村民发展好本地的特色产业。
把清远特色打造成区域品牌
如何把清远的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区域品牌,是代表们在调研中关注的又一焦点。目前,清远五大百亿农业产业规模稳步扩增。据行业统计,清远鸡上半年全市出栏7000万只,同比增长27%,综合产值约40亿元,同比增长15%;英德红茶上半年产量5598吨,同比增长4.48%,产值26.99亿元,同比增长25.54%;西牛麻竹笋总面积达88.5万亩,预计今年产量超120万吨,增长约14%,预计产值超60亿元,增长约50%;清远丝苗米已落实播种面积约75万亩,其中50亩以上的连片规模种植超13万亩,超额完成计划目标任务;连州菜心计划今年种植面积达16万亩,增长约55%,预计综合产值达17亿元,增长约30%。
“打造高端品牌必须要有高端产品。”王贵清认为,打造清远五大百亿农业产业的高端品牌,要利用好地理标志产品,做好标准化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创新宣传方式,提升清远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品牌赋能建设,要努力做到起好名、讲好故事、做出特色。”省人大代表、广东明典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副主任方思华表示,民族地区要发挥好文化特色优势,巧妙提供沉浸式体验,既能让人流连忘返,又能让人“返寻味”。此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大地理标志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助力五大百亿农业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省人大代表、阳山县七拱镇隔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燕红表示,要把清远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区域品牌,离不开做细做优农产品深加工。她建议保障农业建设用地,尤其是用于农产品深加工的建设用地,同时由市政府主导协调解决农产品寄递物流的价格等问题。
省人大代表、广东远光投资集团董事长蔡仲光建议,深入推动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全链条、深层次、高效益发展,要坚持深加工带动,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全面提升清远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