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集 > 热点专题 > 广东-拉美国家侨胞座谈会 > 与会侨胞旅居国家侨情

苏里南侨情概况

时间:2016-09-21 来源:广东人大网
分享到:

  (一)华侨华人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上首批入苏的华工是于1853年从印尼过去的。1858年,500多名华工从澳门被招到那里,成为第二批移居苏里南的华侨。此后,荷兰政府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移民公司,专门招收华工、印度工去苏。据记载,到1905年该国已有华侨1160人,1971年华侨华人已达7000人。20世纪70年代中,华侨华人在苏发展已趋困难,为了寻求新的发展机会,数千人从苏里南移向美、加及荷兰。80年代,该国华侨华人数量有所回升,1982年有2500人(其中华侨1000人、华人1500人),1988年增至8000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不少人移居苏国,2000年该国有华侨华人近4万人。苏里南的华侨华人主要聚居在首都帕拉马里博及其近郊,少数居住在与法属圭亚那相邻的阿尔比纳、尼格里市和芒古铝土矿。

  长期以来,苏里南政府对华侨华人实行无歧视政策。中国人申请入境与其他国家居民一样,享受平等无差别的原则。政治上享有与当地居民一样的选举权,这为他国所少见。长期以来,苏里南对新的移民入境一向限制较严,法律规定,除该国的华侨在境外之妻及未成年儿女外,一般移民申请极难获准。近年,苏里南政府为了吸引外来资金和人才,对移民入境稍有放宽,因此,有不少中国居民申请到该国定居。每年由香港申请到该国定居者在百人以上。

  (二)华侨华人的职业与经济

  早期到苏里南的华工大多在种植园种甘蔗、棉花和稻米。契约期满后,大多转为小商小贩。据史载,早在1867年,苏就有5间中国商店。1898年,华埠区有华侨商店93家。据台湾出版的《十年来华侨经济》记载,20世纪80年代初,苏里南有华资商店700多家,行业广及杂货、百货、金店、五金、电器、钟表、鞋店、超级市场和餐饮业,并形成完整的商业网。其首都80%以上的中小型餐饮店都是华侨华人经营的。

  华侨华人对经营工农业也非常重视。1980年,华侨华人就办有工厂29家,其中焊铁厂3家,1999年增至100多家,大都为中小型工厂,其中较具规模的有夹板厂、锯木厂、皮革厂、火柴厂、汽水厂,资本一般在50万美元以上。华侨华人经营有多家农场,以种植水果、蔬菜和饲养肉鸡、蛋鸡为主,供应本地市场,利润尚可。

  当地出生的华裔,多去荷兰和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学成回苏者多数当医生或在企事业单位任职,有的还担任高级公职,如前总统陈亚先,前部长房普恩、张吉兴、李福秀等都是华人或者华裔。

  (三)华侨华人的社团组织

  苏里南19世纪末就有华侨社团,现有的华侨华人团体有三四个。其中,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为创立于1880年的广义堂,有成员500多人。广义堂与我交往颇多,常组团来华观光和探亲访友。另一较重要社团是1928年创建的中华会馆,当时是从广义堂中分离出来的。此外,还有华侨商会、青年会,一个团体与企业合建的白莲花游泳池是当地华侨华人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

  (四)华侨华人的文化教育

  苏里南华文教育发展不佳而文化事业却较好。华侨华人兴办华文学校几起几落。1945年创办华侨小学。到20世纪80年代末,仅有的一所华校是广义堂中文学校,它初创于1973年,后停办,1986年11月17日重新开学,易名为苏里南中文学校,仍由广义堂主持,有学生215名,分6个教学班,每周一、二、三、四下午授课,经费由华侨华人社团和个人资助。

  华文报刊先后出版过多种。最早出版的是《南风日报》,该报创刊于1943年,初为油印小报,1962年扩为铅印大报,并附有综合性的《南风月刊》,1978年停刊。1953年由两名华人合资创办《自由日报》,1972年停刊。1966年广义堂创办了《广义堂月刊》,出10期后停刊;1972年3月又创办《洵南日报》,宣称无政治偏向和背景,但创刊后,围绕政治倾向斗争激烈,数易社长、总编;1982年聘请由国内去的华人主持改版工作,充实报道内容,介绍政策法令、中国改革情况和侨乡变化,并由原来手抄报改为打字油印报,很受读者欢迎。《华新报》是华人黄东来与一批华裔商人于1974年7月创刊的,一向坚持报道新中国情况,以"团结、合作、友好、爱国"为宗旨,发行量一度达400份,后因华人大量外流,发行量减少。《苏里南周报》创刊于1977年10月,由香港移居到当地的黄生财公司独资创办的。该报的版面编排和印刷水平均居苏里南华文报之冠,内容多来自香港报纸,选材持中间立场,1982年改出《海外华侨周报》。《中华日报》由中华会馆于1982年6月创办,1988年9月暂停出版,1989年7月复刊。

  (来源:广东省侨办)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