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投10亿引进培养“双创”人才
根据《惠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的安排,今年3月份,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我市自主创新促进情况进行专题调研。7月5日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了该调研报告。
成效
去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达439.34亿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促进工作,着力提升产业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水平明显提升。2017年市财政科技投入25.86亿元,同比增长18.5%,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本级财政支出比达4.67%。
“我市积极营造自主创新氛围。”市人大调研组有关负责人说,市、县(区)都能将自主创新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启动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十大工程”等;出台了“1+6+N”系列创新政策。同时,强化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化主体意识,逐步形成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研发成果、专利申请“五个90%”来源于企业的良好格局,推动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94家。
技术改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我市加大技改力度,推动400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2017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达439.34亿元。推动工业企业普遍设立研发机构,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1.16%,其中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实现全覆盖。积极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县(区)全覆盖,建成众创空间28家、孵化器30家,孵化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31家。
同时,积极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实施 “人才双高计划”“人才双十行动”,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引进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了夏佳文、王复明、丁文江、邓中翰、王成善等院士。实施高等教育“2+10+N”发展规划,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启动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教育科研基地,吸引了北大清华等22所名校确定入驻潼湖大学创新园。
问题
存在有 “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现象
该负责人坦言,虽然我市在促进自主创新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对自主创新的认识存在偏差,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对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在认识上仍然存在差距。目前,包括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在内的不少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双创”氛围不浓,企业创新投入力度有限,标志性创新成果数量不足。
“在高新技术企业奖补等方面,与珠三角兄弟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该负责人说,我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数量偏少,研发能力不足。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在数量上与珠三角先进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比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只有9家,而东莞25家、佛山31家、中山11家。企业普遍存在重生产轻研发、重模仿轻创造,创新层次低、高端发明少。有些企业仍徘徊在加工制造业的底端,科技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低。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状态。
建议
全力引进高层次产业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
针对目前我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调研组提出,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创新创业的扶持与引导,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有机结合。要根据实际,重点打造一批研发实力强、协调创新效益好、引领示范作用强的创新平台。加快 “高新企业培育行动”,力争2018年我市高新企业总量达1000家以上。
人才是第一资源。调研组在实地调研走访过程中,企业普遍反映人才缺乏是制约创新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调研组建议,要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出台一揽子人才管理、股权激励、容错尽职免责等制度和办法。目前,我市应依托中韩(惠州)产业园、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等重大创新平台,遵循创新人才流动规律,瞄准创新人才的关键需求,用足良好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补齐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创新人才待遇,全力引进高层次产业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