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集 > 热点专题 > 十四届一次全国人大广东团 > 媒体关注

广东代表委员围绕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建言献策

时间:2023-03-11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本期热词:产业人才培养

  圆桌嘉宾:

  谢青梅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

  杨登辉 全国人大代表、省机械技师学院技能竞赛与师资培训科教师

  李丽娟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

  ■热词圆桌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通过实施高职扩招和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累计扩招413万人、培训8300多万人次,并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如何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培养更加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素质产业人才,为制造强国培育更多能工巧匠?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代表委员开展了讨论交流。他们呼吁,要为技能人才提供更好的成才发展环境,逐步消除社会上的职业偏见,转变大家“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

  如今“进厂”也需掌握专业技能

  南方日报:您认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产业人才?

  谢青梅: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支撑,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就是一专多能的人才,熟练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具备多种相关技能,有相对广泛的知识涉猎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各行各业都在呼唤复合型人才。比如,智慧农业人才不仅要掌握农业知识,还要掌握信息学、光学等知识;芯片产业人才不仅要掌握物理学知识,还要掌握材料学、计算机学等知识;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生物学等知识。他们不仅掌握多学科知识,还能将其运用转化,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将前沿科技运用到产业发展中。

  杨登辉: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单一劳动密集型的流水线将越来越少。也就是说,如今“进厂”也需掌握一定专业技能。

  我认为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最能满足当下企业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是指拥有多个技能工种储备的高技能人才,更能适应当前技术快速更迭的产业环境;创新型人才既懂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技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降本增效。

  当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结构矛盾突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明显。以广东为例,截至去年12月底,广东共有技能人才1850万人,高技能人才631万人,规模均居全国前例,但高技能人才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仅25.5%。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达2.0,平均每个高技能人才就有2个企业岗位争抢,缺口较大。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关键“短板”之一。

  李丽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人才支撑。我们培养的产业人才,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干好事业、带好队伍的基础;其次,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专业技能。在工作岗位上,不能“躺平”,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学习,追求卓越。

  发挥企业培养产业人才的主体作用

  南方日报:如何培养更适应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产业人才?

  杨登辉: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大、人才易流失,一些企业“重使用,轻培养”、产教融合“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仍然存在。我建议,要解决技能人才培养中权利义务不明确、责任主体不清晰等问题,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的法定义务,推动部分国有企业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发展规划中,薪酬分配向一线高技能人才倾斜。同时,要落实新“八级工”制度,加快培养更多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等拔尖人才,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等。

  谢青梅:我认为首先是做好学科交叉融合。现在,不少高校都在探索布局交叉学科群,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例如,乡村产业振兴亟需懂农业生产经营、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业农村科技等多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就做好相关学科交叉融合。

  其次,要重视实践环节。高素质产业人才不在实验室里产生,是在实践一线产生的。我们培养农业人才就要求学生到田间地头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

  加强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也是重要途径。我们华农与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设立了“温氏班”,独立招生、独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习、实践、就业均与企业生产对接。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培养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李丽娟:从高校培养来说,教师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企业用人需求,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明确发展志向,努力培养有知识、懂专业、善思考、勤实践、能创新的优秀人才。

  从需求端来说,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顺畅、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产教融合培养人才。例如,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强,需要企业“老师傅”带学校“新徒弟”。校企优势互补,培养的学生才能成为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企业是用人主体,也是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主体。建议企业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完善技能培训计划,通过企业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量身打造培训课程等方式,不断提升产业人才技能水平,畅通企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提高对工匠人才的公共服务水平

  南方日报:如何为高素质产业人才营造更好的成长发展环境?

  杨登辉:营造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需在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的同时,逐步消除社会上的职业偏见,转变大家“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近年来,广东努力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为青少年树立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榜样。

  比如,我所在的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这几年培养出了12名世界技能大赛冠军,他们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眼中的“明星”,带动更多青少年报读技校,让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上技校人生一样精彩。

  此外,我还建议通过设立国家“技工节”、增设技能人才类国家级奖项、推动职业技能启蒙教育走向中小学等方式,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技能、重视技工的良好氛围。

  谢青梅:我认为,要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创造人尽其才的条件,让人才“用得好”。同时要畅通人才成长渠道,让人才“留得住”。我一直很关注乡村振兴领域的人才工作,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如何让人才在基层留得住,在乡村振兴产业中大展拳脚?这需要让人才有发展空间、有成就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李丽娟: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的关键。建议持续完善由政府、院校、企业等多方参与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对工匠人才的公共服务水平,为他们提升技能、继续深造提供支持,解决他们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提高企业对工人的继续教育学习资助,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人才、产业人才的良好氛围。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