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集 > 热点专题 > 十四届一次全国人大广东团 > 媒体关注

推进共同富裕,代表委员为增进民生福祉建言献策

时间:2023-03-11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二十大报告

  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真言良策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增加民生投入,着力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如何高水平谋划推进民生工作,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让老百姓的生活步步高、喜洋洋?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他们表示,要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打破“信息孤岛”

  建设全国统一电子病历系统

  医疗卫生是关乎群众生活幸福的重要民生指标,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群众“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

  在一线工作实践中,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横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莫幼坤发现,不少慢性病患者即便在社区能获得有效治疗,仍选择到三甲医院排队就医。“这不仅加重自身负担,也容易导致医疗资源挤兑。随着国家加大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可以开展疾病筛查、个人体检、中医治疗等多元化的医疗服务。广东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能满足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常规的用药、取药需求。”

  对此,莫幼坤建议多措并举打造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优质医疗队伍,为社区重点人群提供更有保障的医疗服务,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更多信任。此外,不断畅通三甲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电子病历是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教授许可慰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建设全国统一的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对健康中国建设和医学技术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微服务、云平台、区块链等技术的进步,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许可慰说,建设全国统一的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可以打破不同医院间病历系统的“信息孤岛”,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病历资料互联互通。患者到不同医院就诊时,不必再自带病历和检查检验结果,让就医更便利,从而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的实现。应在国家层面成立全国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机构,按照“需求调研、设计、研发、测试、发布上线”分步骤推进建设。

  结合教学和调研情况,全国人大代表、中山纪念中学对外交流处主任赵桂枝认为,基础教育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切实在提升教育质量上下功夫,集团化办学是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她建议专设相应机构,在集团化办学上给予政策支持和指导。此外,打通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养的“绿色通道”,探索实现大中小学贯通式培养,加快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推动“人尽其才”

  激发技术人员学习提升动力

  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广东高水平谋划推进民生工作,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云浮市市长李庆新介绍,五年来,云浮市坚定不移抓好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实事,全市年均财政涉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以上。今年将以学业、就业、创业“三业工程”推动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程,支持基础教育提质攻坚、高等教育扩容提质。开展职业教育、老年教育、新型农民、中医药人才等各类教育和培训,让学业贯穿终身、覆盖全民。支持企业设立乡村就业车间,创新推行“政企村共建”养殖小区模式,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实施特色技工教育“强基培优”计划,打响“石都工匠”“湾区月嫂”等云浮区域劳务品牌,让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充分发挥各类基金平台作用,整合撬动15亿元以上资金,切实解决产业发展和创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力支持乡贤“回巢”创业,开展“一站式”“菜单式”一条龙返乡创业服务,让创业有更多机会、更有底气。

  “市场对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打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通道。”全国人大代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罗丹在职业教育领域扎根多年,她建议建立国家资格框架,统筹各类型教育、培训与学习,实现学历、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等级、其他学习成果等的“等值互认”,激发技术技能人员学习提升的动力,让技术技能成为学习者和从业者的终身追求。同时,把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培训等装进国家资格框架的“大篮子”,以统一的国家资格标准落实不同类型教育的“等值而不同类”地位,推动“人尽其才”。

  水利工程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围绕统筹利用好水资源,为人民提供水安全保障,全国人大代表、汕尾市水务工程事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秦丽莎建议,加强水安全网谋划升级,牢牢守住水安全底线,紧盯气象水文情况变化,提高水旱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警惕旱涝急转,全面开展防范化解水利行业重大安全风险。尤其要充分运用好“民情地图”水利板块,提高小水库巡查率。

  “水利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命脉,要加快建设农村水利保障网。”秦丽莎还建议,继续实施“入户”“扩网”“提质”三大工程,建设改造一批规范化小型供水工程,更新老旧管网,整体提升农村供水水平,让更多群众吃上好水,幸福感不断提升。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