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旺弟
初春时节,南粤大地处处生机。阳光照耀下,位于佛山南海西樵山南麓的儒溪村,万亩桑基鱼塘美如画。
村子里,有一位女村党委书记,她就像温润柔韧的山水,坚守村庄谱芳华,只为干好一件事:改变农村面貌,让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幸福。她叫陈旺弟,大眼炯炯有神,短发清爽利落,走路带风,快言快语,那黝黑暗红的皮肤,是19年乡村工作的印记。
春暖花开,一个令全村振奋的消息传来——陈旺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全村都为她高兴!”在村民眼中,陈旺弟有担当有魄力,她用行动让大家信服,证明乡村振兴路上巾帼不让须眉。作为2023年佛山唯一一名从乡村走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将带上基层的声音去北京。
乡村在召唤无法辜负的重托
这段时间,陈旺弟频繁走村入户、实地调研,倾听百姓心声,步履不停探寻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更多路径。
陈旺弟(右一)走访村民,倾听社情民意。张宝翔 摄
“一直在为儒溪村的乡亲们服务,现在要为基层的共性问题发声,为全国的老百姓服务。”当上全国人大代表,陈旺弟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她将履职尽责,不负重托,把乡亲们的声音和南海改革发展经验带到全国两会。
从儒溪村到北京,村子在蜕变,陈旺弟在成长,由落选村委委员时在家门口大哭的女子,变成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面旗帜和学习的榜样。
沧海桑田,生生不息。
曾经的儒溪村,偏远落后,人居环境较差;如今的儒溪村,鲜花古树相映,拱桥碧水环绕,可谓是“一户一处景,步步皆风景”。
短短几年间,就把儒溪村打造成岭南乡村振兴的标杆,并不容易。流过多少汗、遇过多少困难,陈旺弟也记不清了。
2004年,陈旺弟34岁,儒溪村党组织找到她,希望她能够担任党委委员,为儒溪发展注入年轻力量。当时,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面前,基层行政管理力量难免不足。
“组织信任我,那就试试吧。”陈旺弟辞去儒溪小学代课老师一职,开启了她与儒溪村的故事。
半年后,党组织推选陈旺弟去竞选村委委员。她很忐忑:“我才到村里工作不久,还没做出成绩。”
不出所料,第一次选举没有通过。
“我唯有全心全意为村民着想,他们才会信任我。”这一信念刻在了陈旺弟心上。
带着这样的初心,陈旺弟一头“扎”进了村里。
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村民需求;走遍儒溪每一个角落,规划改造的方向。一直忙到凌晨,是她的工作常态,没有时间回家吃饭时,她就用一顿快餐或几个面包简单应付过去。“一工作我就停不下来。”
这样的努力,全村7000多双眼睛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07年,陈旺弟当选为儒溪村党支部书记,2008年5月,兼任村委会主任。
2019年初,党和国家的政策如春风般拂进儒溪,800年古村迎来乡村振兴的重大机遇。
开心之余,陈旺弟陷入沉思:如何才能用好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建出儒溪特色,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要想兴,必先破。”深思熟虑后,陈旺弟坚定了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
“养鸡棚臭烘烘,说了几次都不拆。这家人太顽固,我拿柴刀去拆了它。”一天,新三经济社社长麦文强放出的话传到陈旺弟耳朵里时,她吓一跳,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找他。
“要拆也要先征得人家同意。”“真去了,你就输了理、失了人心。”“你是党员,要有耐心。”一场剑拔弩张的闹剧,变成了一堂基层治理现场课。
最终,急性子的麦文强冷静下来,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一周之后,麦文强发微信告诉陈旺弟,他亲自上门向村民道歉,鸡棚事件和平解决了。
印象最深刻的还属槎谭经济社。一条仅220人的小村庄,家家户户门前几乎都有垃圾堆,陈旺弟一共拍到130多个卫生黑点。
“万能的朋友圈,如何用手机做图片PPT?”拍下照片后,陈旺弟用一个小时制成PPT,迅速召集槎谭经济社社长、党员代表开会,要求立刻整改。
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槎谭的党员干部在前方逐家逐户做工作,陈旺弟就带着工作组紧随其后搞清理。
黑点清完了,陈旺弟又决定用活三级党建网格,先让党员、代表、妇委带头清理自家门前没用的大头菜缸和粽叶树,再逐家入户劝解村民。槎谭的经验得以广泛运用,才有了现在的臻美儒溪村。
用文化激活乡村拴住心留住魂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广大农村,一大批扎根基层的优秀干部讲奉献、讲党性,困难面前勇担当、敢作为,千方百计带领群众攻坚克难、实现蝶变,书写了不一样的人生故事,陈旺弟是其中一抹亮色。
担任儒溪村党委书记以来,陈旺弟带领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通过培养提升党员队伍质量、一社一策选好经济社班子、充分发挥妇女和青年力量、用文化为乡村铸魂等举措,让儒溪实现蝶变。
其实,儒溪村之所以能频频啃下“硬骨头”,还要从一支篮球队说起。
2007年,摆在陈旺弟面前的儒溪,是人心涣散,干部群众不能一条心,村民之间不团结,许多工作都难以开展。
有一次,村里组织21个经济社社长开会,但等来等去,最终只等来11人,另外10人去了别处开小会。
有山就有路,有河就能渡。面对困难,陈旺弟苦恼过,却没怕过,“对我来说,没有退缩这回事。”
坐在古榕树下,望着河水,陈旺弟心里想:“人心不齐,有好的政策也抓不住。村子要想发展,大家必须一条心!”
那年,她把凝聚人心列为村里的头等大事。“先让年轻人活跃起来。”陈旺弟决定组建儒溪篮球队。没观众,她就带着村“两委”干部到场助威打气;没人气,她为每场球赛写球评,大力宣传;没成绩,她陪同球队在南海“四处征战”。
观众从寥寥无几到场场爆满,球场从少人光顾到夜夜灯火通明,“砰砰砰”的拍球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喝彩声,如春风化雨感染着每个村民,让干部群众空前团结。
儒溪村篮球队成立以来,已夺得4个西樵镇冠军,1个南海区亚军和季军。而儒溪自己的篮球赛,年年夏天发动全民打篮球,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四届。
篮球,让村民第一次品尝到团结奋进的幸福果实。它把年轻人团结到一起,积极参与党建和志愿活动,空前关心村中事务。
爱儒溪、爱篮球、爱文学,这是陈旺弟的微信个性签名。她笑着说:“我不会打篮球,但我爱看篮球,爱讲篮球。”
一支篮球队,激活了一条村,撬动基层治理大力量。
此后10多年间,陈旺弟又牵头组建了曲艺社、象棋社、龙舟队、足球队和舞蹈队,影响带动村民既要生活富裕,又要精神富足,为村庄飞跃积聚了强大底气。
“我家住河边,绿水绕门前,春风吹遍,百里芳连……”曲艺社成立后,陈旺弟提出把村庄变迁和各种政策写进曲子里,只要有粤曲私伙局演出,她就去“客串”主持人,细细讲解村里的工作和困难,让村民在艺术熏陶中,知悉党的好声音。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比以前好太多了。”看到家乡变化,曲艺社社长胡永成感慨万分。
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是基础,文化是灵魂。重新发掘和发扬宝贵的中国乡土精神价值,对推动村民价值观念与思想品德重塑,以及乡村的和谐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这些年来,儒溪村深谙文化对构建良好精神世界的重要性,注重以文化人,涵养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促进基层矛盾的预防和化解,提高村民文化自信,增强村民文化底蕴,极大地调动了当地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探索了一条符合本土特色的乡村善治之道。
2023年南海两会,陈旺弟作为南海区人大代表提出:“一场大地艺术节,让村庄有了‘文艺范’。希望政府继续举办大型、高水平的文化活动;基层多举办本土文化活动,让文化走进基层群众生活。”
许下新未来西樵山下种出美与富
春天来了,在南海大地艺术节作品《人人皆是赢家》旁,桃花盛开了。
67岁的儒溪村村民余福胜,满面红光,正兴致勃勃地拍照。她刚从村口的茶楼喝完早茶,聊起村里的变化有说不完的话:“现在整个村子都穿上了‘新衣’,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啊!”
作为南海大地艺术节分区之一,儒溪村走进全国、走向世界,一批批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
在书院水街的石板路上,陈旺弟向客人介绍着儒溪村,还有不少村民自发成为志愿者,热情地指引。望着三三两两的游人,看着村民们自豪的笑容,陈旺弟红了眼眶,“这是我多年前想象过的幸福模样。”
儒溪村如今处处皆风景。李均良 摄
走向全域美丽的儒溪村,迎来了文旅产业发展新机遇。
此前,顺德美食家到儒溪村走访亲戚,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当下便决定在此投资餐饮业。2023年1月,赵家炮楼变身樵韵私房菜馆开门迎客,古色古香的装潢、精致的菜品吸引八方食客。
“我们书记眼光长远,很多村民以前不理解她。其实放下一时蝇头小利搞好环境,谋求的是更长远的发展,现在很多游客过来,有的还想租房子,方便度假。”儒溪村男子篮球队队长余广伟说。
儒溪村的美村富民之路,接下来往哪儿走?
党中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也是陈旺弟一直坚持的方向。“村里环境好了,人气旺了,我们正在打造水上南海儒溪段,还要把旅游观光、餐饮、民宿都做起来,村民的收入会越来越多。”她期盼着。
群众的冷暖,就是党员干部的全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就是陈旺弟工作中的全部心思。
曾有一个家庭,家境窘迫,他们的一双儿女面临辍学。“不读书不行啊!”陈旺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到处寻求各方帮助,让两个孩子重返校园。
后来,男孩余铭全大学毕业后,成了儒溪村党委委员,与陈旺弟一同奔波在田间地头。他说:“要像陈书记那样,为群众服务,用自己的力量让儒溪越变越好。”
“群众的信任、笑脸和认可,就是我最大的财富。”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的最前沿,陈旺弟的事迹映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荣耀光彩,映出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的赤诚之心。她用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乡村是个广阔的舞台,只要你真心热爱基层,一样能有一番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