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骆招群同志在全国省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学习班上的交流发言
在全国省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
学习班上的交流发言
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骆招群
这次参加全国省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学习班,尤其是认真聆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同志的开班讲话和几位专家领导的精彩授课,使我们更加深刻学习领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更加深刻认识到人大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增强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受教育、启迪良多、收获满满。
东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是制造业大市、人口大市。新时代新征程上,东莞人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以根本政治制度优势和功效全力服务东莞中心大局。
一、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首位
人大是政治机关,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最大优势,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牢牢把握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确保东莞人大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一是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折不扣落实“第一议题”制度,2022年以来共召开常委会及机关党组会议66次,安排220个学习议题,举行常委会及机关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20次、安排学习主题37个,举办专题讲座7次,召开机关干部大会9次,开展“三会一课”129次,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确保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二是认真落实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2022年以来向市委请示报告52件次,向市委及有关方面报送《人大工作动态》47期。充分发挥常委会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重要作用,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对照省人大的最新工作安排,加强工作系统谋划和责任分解,推动各专委、工委结合东莞人大工作实际,逐一对接细化落实到每年的“一要点四计划”中。三是自觉扛起人大工作的政治担当。我们始终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坚定制度自信的高度来看待新时代人大工作,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建队伍、抓工作。突出政治功能,将机关7个在职党支部优化调整为3个,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制定和修订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6大方面48项规章制度,高起点谋划推进“数字人大”建设,工作制度规范化、流程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水平持续提升。抓好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履职培训,统筹推进机关干部队伍结构优化、素质培养、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等体系建设,深化纪律作风建设,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二、突出务实管用推进地方立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地方立法要有地方特色,需要几条就定几条,能用三五条解决问题就不要搞“鸿篇巨制”,关键是吃透党中央精神,从地方实际出发,解决突出问题。自2015年获得立法权以来,我们发挥好人大主导作用,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目前已出台12件法规,努力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东莞实际问题。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东莞特殊的行政架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加强“小切口、大纵深”立法,先后出台《东莞市出租屋治安与消防安全管理条例》《东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东莞市养犬管理条例》等,紧盯重点领域顽症痼疾,持续精准供给务实管用的法规制度。二是大胆探索实践。东莞作为制造业大市,现有1万多家产生零散工业废水的企业,每日产生零散工业废水1千吨,但如何通过地方性法规形式予以规范,在国内无先例可循。我们敢闯敢干、先行先试,将东莞多年工业废水管理实践经验总结上升为法规,对零散工业废水的产生、收集、储存、转移、处理、排放等作出明确规定,今年顺利出台《东莞市零散工业废水管理条例》,在全国首开该领域地方立法先河,为各地规范中小微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难题探索了新路径。三是广纳社情民意。民意是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必须广开言路,涵纳各方智慧,才能寻求立法“最大公约数”。我们建立健全法规草案网络问卷调查机制,去年开展《东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网络问卷调查,共吸引4.6万人次参与,收到意见建议近2000条。我们注重规范管理和作用强化,建好用活遍布全市各镇街的6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络单位,打通民意“最后一公里”,让小小的基层立法联系点,生动承载开门立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平台,工作做法获今年第10期《中国人大》杂志专题报道。
三、紧扣中心大局增强监督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我们深刻认识到,人大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也是基层人大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聚焦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围绕市委决策所向、政府工作所需、人大职责所在,每年精心谋划实施30多项监督项目,寓监督于支持之中,以实际行动全力服务东莞加快打造科创制造强市。一是突出监督重点。紧跟市委部署深入开展调研、走访、视察、督导,构建全链条、闭环式的监督机制,推动解决制约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2022年,我们深入开展经济稳增长大走访,实地访企纾困,会同市政府闭环跟踪化解企业反映的58项难题,助力稳住东莞经济大盘。我们聚焦东莞地铁一号线、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市第三第四看守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项目、工程开展调研视察,紧扣问题症结和瓶颈难点提出对策建议,全力助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二是强化监督问效。我们在行使监督职能时,不搞一督了事,不断完善“监督-落实-再监督-再落实”的工作模式,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使人大监督由程序性向效果性转变。我们实行“跨市+省市镇”联动监督机制,连续五年长效监督污水治理,经验做法连续三年入选全省十大环保监督优秀案例,茅洲河更是由污染典型变为治污样板,交出了人大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答卷。三是创新监督方式。2022年,我们构建人大代表定期旁听法院庭审机制,每季度邀请全国、省、市、镇四级代表参加法院庭审旁听,集中讨论汇聚反馈意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首次采用“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条例》执法检查,收回问卷2万余份,意见建议900余条,反映安全隐患点26个,通过增强检查过程的开放性,大大提升了检查结果的实效性。四是发挥调研监督作用。坚持人大调研工作与全市重点工作密切协同,依托人大代表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建言献策、聚智辅政,2022年我们共形成各类报告36份,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推动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四、依托代表联络站高质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紧紧依靠人大代表这一实现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推动力量,将高质量建设代表联络站与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度融合、一体落实,培育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我们注重因地制宜、迭代升级,建成覆盖全市所有村(社区)的615个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代表联络站,评选出8个代表中心联络站“六好”(硬件建设好、组织管理好、制度机制好、活动开展好、保障服务好、工作成效好)示范点。联络站连点成线,织成一张全面覆盖基层,联系全体代表和市民的大网。我们将全市近3000名各级人大代表全员编入联络站,每个联络站每月至少集中开展两次活动。2022年,我们组织各级人大代表依托联络站履职5400多人次,接待、走访群众18000多人次,推动解决问题2000多件,代表联络站民意“直通车”、群众“连心桥”、代表履职“主平台”作用日益彰显,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莞邑大地落地生根。